5月的青海天气回暖,位于西宁市的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在和煦的春风中迎接着人们的到来。站在彩绘大观展馆入口处,色彩斑斓的墙壁映入眼帘,不知通向何处的长廊曲折迂回。一幅幅唐卡无缝相接,一个个堆绣图案精巧美妙,拼接成为气势恢宏的藏族文化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以下简称《彩绘大观》)由700多幅唐卡和3000多种堆绣图案组成,长618米,宽2.5米,面积达1500平方米。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馆长助理多杰加告诉记者,其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医学、民俗、文化艺术、生活等诸多方面,阐释出藏族先民对于宇宙的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等等,听讲解参观全程大约需要4个小时。
据了解,《彩绘大观》是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心怀“发扬唐卡艺术,用唐卡长卷描绘藏族灿烂悠久文化”的梦想,总设计师宗者拉杰四处搜集资料、研读史册,多次赴藏区考察,带领来自青、藏、甘、川、滇五省区的400多名藏族艺人共同绘制,期间还聘请多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1999年,《彩绘大观》圆满完工,距离最初的策划,已经过去了27年。
制作简介中这样写道:“如果此项工程光靠一人绘制,需500年时间才能完成。”以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配置纯天然的矿物颜料,采用藏族传统绘画技法,经统计,在画面最为细腻之处,一平方米有300多个人物形象,一平方寸有2480多个笔画……
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王建新说,《彩绘大观》蕴藏着珍贵的史料价值,很多散失在寺院、民间濒临灭绝的资料,被宗者拉杰挖掘并整合起来,体现在了画中。从美术角度来说,相邻的两幅画作连接之处过渡自然,显示了画匠们精湛的手艺。
在彩绘大观展厅入口处,陈列着数盘颜料和一些画笔。穿越时空,画师们奋力作画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游客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也有人独自前来参观,徜徉在五彩缤纷的彩绘世界,感受藏文化独具一格的魅力。留言册上,有中文、有藏文,也有英文、日文、韩文等语言,记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的心声。
王建新说,这里既是博物馆,也是旅游景点,自2006年开馆以来,接待了共计300万游客,每年约20多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学生、农牧区百姓占比例较大。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和文化景观”,同时今年又是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建馆10周年纪念。
王建新说,青海藏文化博物馆会继续致力于将藏文化的特色展示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