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棋技艺是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是藏族民间文化宝库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藏族传统棋艺流传十分广泛,喜爱的人十分之多。它是历代藏族赞布喜爱的藏棋艺术,尤其在当时贵族阶层比较盛行。
藏棋历史悠久 至今仍广为流传
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喜“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可见在唐代的吐蕃藏棋已经广泛流行了。著名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载有格萨尔大王和辛巴梅乳泽与魔国大臣秦恩下棋的故事。
近年,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和西藏昌都地区发现了格萨尔的棋盘,是石头上刻的棋盘,棋盘上的四方格式的图案十分清楚。在当地,牧民群众至今还在那个棋盘上下棋,以示纪念格萨尔和三十员大将。
藏棋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在藏民族中久而久之成了一种风俗。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在农牧区,夏季农闲时,村子中央总是围着许多人在下棋,里面有不少棋迷。藏棋在藏族农牧民中广为流传,甚至藏族妇女和十几岁的小孩子都会下各类棋。
巴干乡寄宿制小学 传承藏棋艺术文化
在距离青海省玉树州州府两百多公里的曲麻莱县巴干乡,有一所寄宿制小学,学校建于1965年,现有6个年级,30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牧民子女。由于旧校园设备简陋、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受损,学校被纳入灾后重建计划,在红十字会捐助下,学校搬进了新校园。
面对现代文化对藏棋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大部分青少年已经不愿学习接受这一传统本土文化,藏棋生存环境十分危机,正处于失传、灭绝的边缘。巴干乡寄宿制小学的校长松巴江措决定力所能及地拯救藏民族棋艺文化,不仅将藏棋定为学校特色校园建设主题,开设民族棋艺课程,而且积极走访藏区各地、翻阅书籍、访谈老人,了解棋盘形状、游戏规则、棋艺故事,整理汇编成《藏族民俗棋谱大全》一书。
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藏棋文化、学习藏棋技艺,巴干乡寄宿制小学凝聚全校师生及广大家长的智慧和汗水,共同打造学校棋艺广场。棋艺广场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由18根立柱和18种石刻藏族民间棋盘环绕而建成。立柱顶上黑白的装饰条象征着民族棋艺广场黑白石文化的内容,五颜六色的彩旗寓意着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立柱顶上的三叉寓意着学校的宗旨,左叉代表着方法和技能的组合——德道;中叉代表着凝聚所有知识的结晶——智慧;右叉代表着仁爱和正义的组合——仁义。每根立柱底座上都摆有刻着文字的石头,内容是它所对应的棋盘的规则和解释。立柱底座上还堆了很多的白色和黑色的小石块,这些石块是用来当棋子,有信手拈来、大气随意的气质。底座的正前方摆放着大块的石板,上面刻着巴干乡寄制小学历经三年走访藏区各地所收集和整理的民俗棋盘。
在玉树州红十字会、玉树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期藏棋艺术培训,第一期为玉树州27所中小学棋艺教师培训,传授藏棋游戏规则和操作流程,第二期为玉树州百所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打造藏区特色文化校园。
谈及藏棋的未来,松巴江措表示,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上藏棋,用自己的努力为普及、传承藏民族文化尽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