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了新的部署。近年来,青海省果洛州立足格萨尔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学科研究,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以政府为主导,学界为智库,民间为基础的格萨尔文化保护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一支画笔,一块酥油,经过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塑绘,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故事形象跃然墙上。运用酥油花这一传统特殊雕塑艺术形式表现格萨尔文化,这是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在已有“说不完的格萨尔”“写不完的格萨尔”“画不完的格萨尔”基础上,衍生出的“塑不完的格萨尔”。

         甘德县格萨尔酥油花非遗传承艺人特旦闹日说:“我们主要是用果洛特产的酥油为原材料,用各种矿物、植物作为染料,进行格萨尔人物、动物、花草等等的艺术雕塑,这些雕塑内容也全部来自《格萨尔》史诗。”

         52米的艺术长廊,共塑有大大小小84尊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的雕塑,生动展示着格萨尔的英姿和传说。这座具有传统藏式建筑风格的酥油花展示宫,也被甘德县确立为格萨尔雕塑文化传承基地。

        甘德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干部桑杰说:“打造格萨尔酥油艺术展示馆,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和保护我们甘德地区格萨尔酥油手工技艺,第二方面是进一步更好地打造甘德的文化旅游品牌,就是为了发展、弘扬、传承格萨尔非物质文化艺术。”

         从洁白的雪山到明澈的湖泊,从突兀的奇石到华丽的宫殿,在果洛草原,山山水水都承载着格萨尔的遗迹和传说,涵养着浓郁的格萨尔文化底蕴,而这一恢宏的史诗文化,也在丰厚的积淀中凝聚起新的时代条件下,果洛地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创造的活力。在玛沁县,一幕格萨尔藏戏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古代藏族武士装,头盔、铠甲、战袍披挂齐整,随着他们庄严肃穆的举手投足,古老而又清新的史诗唱腔在舞台上洋溢开来。有别于传统的艺人唱诵方式,这场藏戏由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的40多名孩子来演绎。

        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才旦说:“童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还加了一些舞蹈进去,孩子们还有领唱、独唱,我们还加了一种现代的手法。目前整个格萨尔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学校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们都明白格萨尔文化,这是主要的目的。”

        果洛州民族中学学生卓玛才让说:“我想更深一步的了解格萨尔,长大继续再演这个角色,想让我们藏族的格萨尔历史(文化)传遍全中国。”

        艺术的根只有深深扎在群众当中,才能永不枯萎。格萨尔艺术的舞台,已经不再只属于少数艺人的专业自发传承,在果洛州格萨尔民间艺术团,这里的艺人全部来自本乡本土,他们有组织的更具地方特色的集体演绎,对传承当地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果洛州格萨尔民间艺术团团长仁增卓玛说:“演员都是从民间组织过来的,他们流露出来的感情肯定会更真,会传承得更好。”

        文化自信的基础,是要对民族自身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更系统的研究和更科学的弘扬。对于搜集整理、录制出版格萨尔文献的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做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更精准的阐释。果洛州群众艺术馆馆长才让和他的同事,15年来踏遍果洛每一片牧区草场,用心抢救、整理着遗散各地的格萨尔文献遗珍。

        果洛州群众艺术馆馆长才让说:“我们找了一些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旧的古本,搜集出来之后,我们重新再扫描,然后在这里整理珍藏,给学者或读者、博物馆、群艺馆的馆藏里面放了以后,老百姓、专家可以看一看,研究研究,这是真正的看得着摸得见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

         作为全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果洛州下大气力做好传承保护工作。2014年,成立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全州六县、44个乡镇村、188个牧委纳入保护规划。

         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措吉多杰说:“通过这个来打造一个大范围的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同时,促进藏族整体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也请一些外面的专家、学者,(组织)高峰、高层次的一些论坛从理论层面打造文化品牌,从而推进文化对地区社会发展做一些支撑的力量。”

         现在,青海省果洛全州共建立格萨尔狮龙宫殿、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等8处民间格萨尔文化保护中心、19家艺人传习所和24家格萨尔民间藏戏团,有5名艺人分别被命名为青海省级传承人,果洛州搜集、整理《格萨尔》史诗部本120多部。

           千百年来,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丰盈了一代代果洛人的精神,灿烂了人类的文明星空。如今,在文化自信力量的感召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格萨尔这一项流传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当代果洛草原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