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出西藏羊绒品质天然纯净的独特优势,提升公众对“西藏羊绒”区域公用品牌的认知度,助推西藏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以“西藏羊绒·绒意暖冬”为主题的2023年“西藏羊绒”区域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据了解,2022年,西藏落实资金5000万元,着力打造“一带、一心、多基地”的绒山羊产业发展带。目前,集群内从事绒山羊养殖及羊绒产业生产加工的企业达到6家,合作社42家,入社农户近5000户,辐射带动2万余人就业。 

  独特环境孕育高品质羊绒

  “软黄金”强力出圈

  绒山羊是西藏重要的特色畜种,有数千年的饲养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绒山羊无污染、原生态、不可替代的独特生存环境,为孕育高品质羊绒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据了解,西藏绒山羊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市西部和日喀则市西北部等地,日土、尼玛、措勤等县绒山羊养殖核心区域的山羊纯白率达93%以上。

  2021年,西藏自主培育的“藏西北白绒山羊”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西藏培育的第一个绒山羊新品种,更是我国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海拔地区培育的唯一绒肉兼用的绒山羊新品种,为西藏羊绒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种源保障。据统计,2022年,全区山羊存栏数量约为259.22万只,其中90%以上为产绒山羊,年产绒量约为713吨,位居全国第六。

  西藏特殊的高寒气候和独特的绒山羊种质资源,造就了山羊绒的优异品质。据悉,西藏羊绒主要包括白绒、青绒和紫绒三个种类,每千克羊绒可以提取出0.4至1.0千克的无毛绒,平均长度在4厘米左右,主体细度在14.5微米以下,纤维细长、质感柔软、色泽明亮、着色力好,被誉为“软黄金”“纤维钻石”,是上乘的动物性纤维原料,具有极佳的纺织加工价值,特别是藏西北白绒山羊,其平均绒细度达到14微米,长度4厘米以上,个体平均产绒量达到270克以上。早在2018年,阿里地区日土县便成功注册“日土山羊绒”国家级地理标志,阿里日土山羊绒因其血缘最纯、绒细度最细、毛囊密度最大、单根纤维粗细均匀等特点享誉国内外,2023年,阿里日土县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山羊绒供应基地”称号。

  打造绒山羊产业发展带

  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

  2022年,西藏成功申报创建了西藏阿里、日喀则绒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覆盖了日土县、噶尔县、革吉县、措勤县及萨嘎县、萨迦县、仲巴县等7个县,落实资金5000万元,着力打造“一带、一心、多基地”的绒山羊产业发展带,整体推进绒山羊产业基础条件改善、良种繁育、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创建,绒山羊产业布局、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羊绒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集群内从事绒山羊养殖及羊绒产业生产加工企业达到6家,合作社达到42家,入社农户近5000户,辐射带动2万余人就业,有力助推了产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

  同时,不断加大绒山羊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力度,采取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超细型白绒山羊新品系选育,首次构建了两种绒山羊线粒体基因组;充分挖掘藏西北绒山羊经济性状及环境适应性功能基因,建立了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库,揭示了西藏山羊高原适应潜在遗传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体系。

  当前,西藏绒山羊繁育、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加快发展,已培育发展了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等初具规模的羊绒加工企业,年加工量约290吨左右,加工产值1.77亿元,生产的羊绒衫、大衣、围巾、披肩等,以其柔和细腻、轻薄保暖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发挥品牌力量

  助力西藏羊绒产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丹表示,随着消费者“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观念转变,西藏羊绒产业急需可信、可靠的区域公用品牌来赋能发展,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加快建立羊绒产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按照该体系建设要求,指导各企业通过挖掘绒山羊养殖历史,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同时,西藏将着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模式,加大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牧民、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行“放牧+舍补饲”模式,合理配置养殖单元,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培育引进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场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手段,抓好良种繁育、推广。

  此外,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委托西藏农牧产业协会按照市场化要求,推动“西藏羊绒”品牌高质高效运营,加大对“西藏羊绒”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让优质的西藏羊绒走出西藏,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