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孜藏刀作为藏刀公认的第一品牌,许多人慕名求购,然而实际上生产真正的拉孜藏刀只有两位传承人,制作一把稍大的拉孜藏刀需要七天,小巧精致的拉孜藏刀,一天也只能生产两到三把,供应本地的藏族群众都力有未逮。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等第七批援藏干部引入外部资金,与市场对接,做大做强拉孜藏刀产业,增加打刀人收入,反哺非物质遗产核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59岁的普达瓦是拉孜藏刀第六代传人。从13岁起,普达瓦只做打刀这一件工作。这项技艺传子不传外。普达瓦和30岁的儿子多吉占堆一起打刀,年产量300多把。打一把大型刀,两人合作需15天。

  藏刀有一千多年历史,用于生产、生活、自卫与装饰,是游牧民族的必需品。多少年,普达瓦的刀,主要打给当地人使用。

  近年,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从外部世界来到普达瓦的作坊。汉族人和外国人都来买刀,却不仅仅买刀。一位中山大学的博士生,来他家呆了好长时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有一个德国学者来住了两天,观察了所有工序和工具。德国人对普瓦说,工厂里流水线做刀,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但你一个人要做所有工序,很了不起。

  在藏刀故里西藏拉孜县,还在打藏刀的现在只有三四家、七八人。藏族爱刀,但铁匠历来是收入和地位低微的行当,很少人愿做。“然而,打刀技艺必须传承。这是十世班禅大师三十年前登门拜访我家时说的话。”普达瓦说。

     党委和政府开始介入藏刀打制。援藏干部、西藏拉孜县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尤晓军说,县里决定,引入外部资金,与市场对接,做大做强拉刀产业,增加打刀人收入,反哺非物质遗产核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让藏族文化发扬光大,二是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就能长久发展了。”他说。

     

    如今在拉萨街头,有的出租车司机会把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到这座城市太阳岛上的拉孜藏刀专卖店。这是经拉孜县唯一认可的店铺。宽敞的店堂内挂有普达瓦的大幅照片。他的刀也第一次摆在现代化的商店里出售。

  法律开始介入藏刀。“按照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为拉孜藏刀第一次申请了商标注册。”店主王鹏说。普达瓦也与店方签了合同。根据协议,专卖店从普达瓦和其他拉孜藏刀传人那里收购和包销刀具。“每套刀原来卖四五千元,我们六千元收购,另外,年底还给予每位打刀人五千元奖励,纯利润再返还20%,这样,提高了藏刀传人的收益。”

     西藏拉孜县成立了研究销售中心,面向市场推出一些保留拉孜藏刀特色、迎合市场口味的藏刀类型。在日喀则也开了专卖店。在拉萨的机场高速公路上,县政府打出了拉孜藏刀的广告。“我们需要有品牌,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拉孜藏刀,这样它才能更好生存下去。”拉孜藏刀民间交流协会会长白玛说。

  普达瓦的身份,也不再一样。地位低下的铁匠,如今有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他还当上了西藏日喀则市政协委员。有关这些身份的文件被挂在作坊墙上。藏刀传人还印了名片,向来客发放。但普达瓦说:“我最关心的不是赚钱,而是传承。今后,可以考虑让家族外的人学习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