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芳菲


藏族青年歌手扎西拉宗(右)、金珠卓玛演唱歌曲《深情的弦子》

        北京时间8月18日,首届藏地音乐节在圣城拉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专家、学者、曲作家、音乐人齐聚拉萨旨在更好保护和发扬藏族音乐,并丰富雪顿节的文化内涵。到场嘉宾就全媒体时代下的原生态音乐,藏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藏族音乐的三次热潮等几个话题展开讨论与研究。

        原生态音乐传播避免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关于原生态音乐,资深音乐编辑朱智忠认为原生态音乐是我们生存的土地上的一种声音。原生态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对日出而耕的劳动人民的耕耘时声音的记录。而媒体引入原生态一词却是在2003年西部民歌电视大赛,电视也第一次作为载体将原生态引入到观众的视野中。随着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争议,有人便质疑既然有民族唱法为何要引入原生态。朱智忠说:“原生态唱法比民族唱法种类更多,它走过无数岁月,穿过无数朝代,才形成今天的声音。在众多唱法中原生态也展现其澎湃的激情与力量。”
        同时,朱智忠认为全媒体时代下媒体应对原生态音乐的传播肩负起使命,“通过传媒在传播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能表达原生态的信息,那导致的后果便是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弱视。”

        藏族音乐三次热潮 商业化运作使精品缺失
        中国传媒大学的何晓兵教授认为近年来藏族音乐风格比较单薄,缺乏个人的创作风格特点。何晓兵分析了自西藏解放后,藏地音乐再创作的三次热潮。
        第一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一些曲目。在这个时候,藏族风格的歌曲简称藏风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藏风歌曲的歌手,就是才旦卓玛。
        第二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藏地音乐的规模以及传播都大大增加,其中涌现出大量唱藏族音乐的歌手,如韩红、美朗多吉等职业化人才。在作品上大量的流行歌曲出现,包括《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珠穆朗玛》,这个时期藏族音乐主要以流行歌曲为主。
        第三次热潮是2000年以来,这个时期的藏族音乐高度繁荣近似于泛滥之势。藏族音乐商业化运作捧红了许多歌手与组合,同时对藏族传统音乐资源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掘。
        何晓兵指出第三次热潮精品作品逐步减少,主要是由于商业运作导致优秀作品比前两次热潮有所减少。

        加强西藏传统文化教育 发掘藏地音乐先天优势
        藏地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教授嘉雍群培对西藏音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诚恳的意见。他认为,在西藏的编导剧本创作中应该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说西藏社会文化史、西藏宗教发展史、西藏文化发展史,否则作品就会在知识上面有所欠缺。
        对西藏音乐自身的优势,嘉雍群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西藏歌手天生嗓音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会唱歌的人太少。西藏最缺艺术界的歌唱家。”同时对西藏音乐的出路提出建议,“应充分应用深厚的文化基础,有意识的培养引导,将博大精髓的藏族文化融入到音乐中,这样藏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