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编辑部牵头,南昌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福州大学、汕头大学、北华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党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团一行30人深入甘肃甘南藏区,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全面记录和深入探寻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尼洮砚雕刻技艺和拉卜楞藏族唐卡绘画技艺。活动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学科带头人张法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并在西北师大作了题为《从美学和文化看佛塔的性质及其在印度—南亚,西藏,汉地的演变》的专题辅导报告。
在卓尼洮砚乡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洮砚大师李茂棣
在卓尼县洮砚乡,实践团师生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71岁的李茂棣(金疙瘩)先生和他的弟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洪绪龙、张建华及卓尼县洮砚研究、经营者牛玉合先生。并在李茂棣先生一行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洮砚乡喇嘛崖的宋代老坑,观摩了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全面记录了洮砚雕刻技艺的全过程,深入探寻了洮砚之所以能够名列中国三大名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质,特别就改革开放以来,洮砚技艺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洮砚艺术在当下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艺术市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利与弊等相关问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当地群众作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洮砚乡喇嘛崖下的洮砚宋坑前
在拉卜楞,实践团师生在夏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观摩了民俗文化展和唐卡艺术展,采访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卡画师交巴杰布先生,深入了解了唐卡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和他师从父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九麦及从事唐卡创作的艺术之路。在布秀噶尔玛唐卡工作室,实践团师生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了多地区、多民族、多身份、多年龄段的画师,虔心从事唐卡艺术创作的感人场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贡去乎加措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为创办一所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唐卡学校而努力。2014年10月,他的唐卡学校在历经波折后终于获批成立,并且迎来了第一批3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将在租来的崭新教室里,免费学习四年唐卡艺术的创作。目送“以画养学”的贡去乎加措先生在拉卜楞明净的天空下渐行渐远,我们看到,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丝绸之路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美好季节。
实践团成员和洮砚艺人在洮砚喇嘛崖下合影
该活动的实践成果,将在《中国教育报》和相关媒体及兄弟院校之间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同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