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生产
行走在迪庆高原,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雄奇的雪山、纵横的谷川、各民族同胞清澈的眼神、拥有藏式特色的文化产品让人流连忘返,9月末,记者有幸来到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寻找散落于此的文化产业瑰宝,收获满满,“金、木、土、石、布、药”在狼毒花渐次染红的大地上伸张开去,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云南省迪庆各族群众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其中较为有名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有尼西黑陶、尼西木碗、奔子栏木雕、香格里拉藏刀、洛桑扎西金属制品、牦牛角雕、传统藏香、传统藏服、藏传佛教用品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收藏、把玩、供奉、家居装饰等消费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行为不断成为消费时尚。迪庆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古朴、粗犷、自然之美,符合现代人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环保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加之近年来注入了许多文化创意元素,经营销售市场逐步扩大。
深闺中的瑰宝——“金、木、土、石、布、药”
迪庆是我国极其少见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集聚交融的特殊区域,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多民族原始宗教在这里交相杂糅,藏族、傈僳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等26种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相互濡染,各种民族文化相互独立,又互为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丰富文化生态发展局面。如此丰厚的民族生态文化派生出丰富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尤其是以藏族特色为主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年来,迪庆围绕“金、木、土、石、布、药”,大力发展民族民间工艺、民族医药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产品,这三项的收入已成为当地藏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制作卡卓刀
记者走访了香格里拉市卡卓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生产藏刀为主的民族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该企业直接带动当地百余人就业,年总营业额达5000余万元,董事长陈建生(卡卓·七林旺堆)向记者讲述了卡卓藏刀的百年历史,卡卓刀的精华在于淬火工艺,11种淬火药水、10余道工序、20余天精心锻造出的卡卓刀销铁如泥,无与伦比。现代艺传人卡卓·七林旺堆通过大胆猜想和实践,不断改进制刀工艺,创新刀艺品类,把藏刀工艺提升到文化工艺美术藏品的地位,极大地拓展了藏刀的市场空间。卡卓刀因其独特的传统艺术魅力,加之能工巧匠们的大胆创新,丰富了藏族刀艺的文化内涵,工艺越来越成为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普遍欢迎。
迪庆藏族木工艺品
“迪庆藏族木碗工艺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藏区象征着持碗人的身份、职业、地位和性别,藏族木碗与藏民生活习习相关,普及面很广。”奔子栏香格里拉藏家传统手工艺厂厂长益西认真说到,“木碗在藏民心目中是宝贝,是伴侣,是神物”。藏族木碗工艺十分讲究,经过师傅的打磨、上画、雕刻、包银或着土漆阴干后便成为成品,这里制造的每个木碗都是孤品。藏族木碗有大中小之分,男女之分,僧俗之分,上下等之分。有的木碗色泽光亮,富丽堂皇,有的木碗自然天成,美轮美奂。益西家多年来推出的“益西藏木”系列产品多达50多种,据了解,这些精美的藏式民族工艺品主要销往西藏、四川和青海等藏区,同时也受到了内地和国际各界人士的青睐。
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又一张迪庆文产重要名片,香格里拉尼西乡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有“情舞之乡”的美称,以尼西黑土陶火锅为主的尼西农家风味在香格里拉享有盛名。黑陶工艺品通过制陶师们选泥、制坯、上画、浮雕、镂空、烧制、打磨近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设计新颖、古朴典雅、粗犷大方、做工精良,创作灵感主要取材于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陶面上的吉祥图案想象丰富,富于流动之美,有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象征着藏族人民纯朴的信仰、祈祷祝福,有很强的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产品种类有藏式火盆、摇具、藏八宝、茶具、汤锅、花瓶、香炉、文房四宝等近百余种。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祥巴介绍起自己的产品津津乐道,他带着记者们走进了生产车间,他说这里既制作黑陶产品,也是工艺传承和培训基地,公司目前的核心技术力量由云南民间美术大师孙诺吉才弟子等数十人组成,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统一收购并转销土陶产品,制陶农户100余家,制陶人员168人,公司生产收购黑陶产品近10万件,销售收入达700万元,黑陶生产户年均增收2万元,目前在迪庆州内和拉萨、丽江、昆明等地均有销售点。尼西黑陶“火盆”、“吉祥茶具”、“吉祥藏八宝”等产品也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奖项。
藏香和唐卡,在迪庆有着不可替代的席位,它们作为佛事用品凝结着迪庆信教群众的思想、信仰和精神寄托,也是藏族民间手工艺品中的又一明珠。迪庆松林文化旅游传播公司是一家集藏民族文化宣传、迪庆藏香研发生产、唐卡、藏式工艺品、酒店经营和旅游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公司。松林藏香的现代传承人江参,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传承人,他在保持松谋活佛潜心研究的寺院古法秘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徒丹仪批上师的心得,借鉴各方各派香料配方,研究现代科学养生理论,巧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自成一派,研制出独具特色的“松林藏香”,目前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参的妹妹善于画唐卡,家中二楼陈列的数十幅精美唐卡均出自她手笔,其笔下的唐卡出神入化,多次获奖。与哥哥江参研发的藏香相得益彰。
素有“康巴江南”美称的奔子栏小镇上,传承着一种独特的藏族锅庄文化,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锅庄的组成中较为独特的要数锅庄服饰,16岁开始学习藏族服装设计的提美对奔子栏的锅庄服饰情有独钟,目前主要制作德钦县、奔子栏的藏族男女服装、僧侣装、家庭饰品。据提美介绍,目前已招收了8名土地,专门教授剪裁及手工针线活等基本技艺,女儿此里拉追紧随母亲的步伐,大学毕业后回到母亲的身边,潜心研习,准备做一位出色的传承人。
在迪庆,藏药的发展异军突起。记者走访了香格里拉蓝琉璃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据公司总经理贡秋帕朗透露,公司为保护迪庆藏医药这一民族品牌,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正在筹措建设迪庆香格里拉藏医药文化博览馆,预计投资1.7亿,现已完成投资近9000万,力争将其打造为迪庆藏医药文化向外展示、宣传的窗口和国际藏医药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
摸索中前行 保存藏式品质基因提升文化附加值
提及迪庆文化产业发展典型经验,迪庆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兵随手拿起手边的尼西黑陶举例,他说:“尼西黑陶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何从一堆土转换为一件艺术品,其秘诀在于赋予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尼西黑陶正是因为保存了藏式品质的基因——粗犷,再通过人为、科技的提升发生改变,成为文化载体,文化是灵魂、物质是载体。迪庆有着巨大的文化宝库,在宝库中藏着无数的瑰宝,尼西黑陶只是其中一粒夺目的珍珠。在迪庆这片2387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滋生出以藏民族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已孵化和可孵化的文化附属品就像一地散落的珍珠,需要用链子有规则的串起来,成为光彩夺目的项链,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品,再形成文化产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迪庆文化产业的必行之路。”
迪庆这些年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5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5.7%,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91849万元,文化企业联网直报单位20家,主营业务上亿元的文化企业1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民营企业194户,个体工商户324户,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总计达1032个,经营内容涵盖演艺、休闲、娱乐、民间工艺、广告、印刷、音像、影视等范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创意香格里拉”出具雏形。
在文化产品方面,迪庆主要抓藏文化特色,不失本色,融入创意,立足发展。接下来,迪庆将紧紧围绕“金、木、土、石、布、药”六位一体的格局,继续研发有深厚文化内涵、鲜活创意的文化产品。做大制陶工艺、做强木制品工艺、做优金属工艺、做精藏医藏药、做特民族服饰。同时积极培育石产业,推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玛尼石。记者翻阅了迪庆“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中“民族特色工艺品业”一栏中写到,迪庆将重点发展以尼西黑陶为主的土陶工艺品产业、以藏刀制作及其他金属制品为主的金属制品产业、以藏式服装设计制作为主的布艺产业和以藏式木雕制品为主的木制工艺品产业,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在保护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品业,扶持和培养民族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民族工艺品研发机构,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促进民族特色工艺品业全面健康发展。
正如吕兵所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不是一蹴而就,人文是一种沉淀、根植于人们内心的素养,文化像水一样,无孔不入,慢慢渗透,将文化融入到这些资源富矿中,成为推动经济的新引擎,迪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虽任重道远,却笃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