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1.jpg马拉王朝古老的王宫坐落于帕坦市的杜巴广场。 胡芳 摄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2.jpg课题组成员与在尼青海企业家合影。 李赫 摄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3.jpg参与座谈的尼泊尔学者。 胡芳 摄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4.jpg天利书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中国汉藏文书籍。胡芳 摄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5.jpg加德满都山谷一隅。孙发平 摄

       导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河湟文化从来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断与其他文化的大河交换着水流,有输入,有输出,有融汇。

       就拿遥远的尼泊尔来说吧,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紧紧连接着青海与尼泊尔,尼泊尔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地,青海河湟地区则因诞生了罗桑扎巴而被誉为“第二蓝毗尼”。尼泊尔素来缺乏食盐,以至于尼泊尔人有句谚语,“谁为我们提供食盐,我们就是谁的忠实朋友”。古代在青海玉树和藏北建立的苏毗女国,早在1400年前,就建立了通往尼泊尔、印度的盐道。民国时期青海河湟等地的“藏客”穿梭往来于青海与尼泊尔、印度等地,在进行物资贸易的同时促进了青海与尼泊尔的文化交流。如今,更有诸多青海人在尼泊尔创办企业,从事商贸活动。近日还有消息称,青海民族大学、江西东华理工大学将在国家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兴办孔子学院,这标志着青海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

       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尼泊尔,开启了中尼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也为青海利用在“一带一路”南亚廊道上的区位优势,在促进中尼文化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2019年11月下旬,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一行四人,赴尼泊尔进行考察调研,深入研究青海与尼泊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现实问题,课题组在完成相关报告的同时,其成员胡芳研究员撰写了此篇《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讲述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介绍中国与尼泊尔特别是青海与尼泊尔之间文化、经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本刊将分期推出,以飨读者。

       丝绸之路,这条穿越了漫漫历史时空的古道,曾在人类历史上缔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千年传奇,而作为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重要中转站的尼泊尔,是这条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蕃古道半青海”,青海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线——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很早就与尼泊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深入研究青海与尼泊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现实问题,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研究员为领队的课题组一行4人,于2019年11月下旬赴尼泊尔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考察活动。

       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座重镇

       在高原初冬灿烂的阳光下,我们从西宁乘飞机出发,转成都飞往尼泊尔,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飞行,在飞越银装素裹的喜马拉雅山脉后,密布鸽子笼般建筑物的加德满都谷地就跃现在眼前。我们降落的特里布万机场是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整个机场的设施较为简陋,但其设计颇有特色,坡形的屋顶、朴素的红砖墙面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而机场橱窗内陈列的鎏金佛像面目清秀,工艺精湛,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着佛教艺术之都的惊世风华。

       加德满都谷地位于尼泊尔中部,是其历代王朝的建都之地,素有“山中天堂”之美誉。关于其形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加德满都山谷是一个大湖,湖面上生长着令人惊异的莲花,来这里膜拜的人很多,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来此游历,想看看莲花的根部,便用剑劈开湖前面的峡谷把湖水排干,由此形成了加德满都山谷。通过这则传说中的文殊菩萨意象,我们也隐约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传播交融的一些痕迹。文殊菩萨是佛教里的神祇,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而来自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反过来又成为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的“缔造者”,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与南亚文化交流交融、文明互鉴的一个例证。

       加德满都河谷有三大重镇,即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大城市,因三座城市紧密相连,外来的游客常常误以为它们是一座城市,实际上这三座城市各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划,在历史上它们分别是马拉王朝分裂之后三个独立王国的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定位。加德满都市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巴格马提河和毗湿奴河交汇处,是尼泊尔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等建筑,在其面积不到七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二百五十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二千七百多座,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素有“寺庙之城”的美称。但这座城市同时也是尼泊尔最富有现代气息的地方,纳拉扬希蒂王宫位于市中心,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和购物天堂泰米尔街均离王宫不远。

       帕坦市位于加德满都市南部,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市。“帕坦”在尼语中是“商业城”之意,在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之前,帕坦是尼泊尔工艺品制作和对外贸易的中心,是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与西藏进行贸易的起点,也是中国西藏与印度东部进行贸易的纽带,帕坦还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师、雕塑家、工艺美术家阿尼哥的故乡。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八思巴建黄金塔于吐蕃,八思巴从尼婆罗国(尼泊尔)征召良工巧匠,年仅17岁的尼婆罗王室后裔阿尼哥自告奋勇率八十多名工匠来到吐蕃,后又随八思巴觐见元世祖,他巧思过人,精通建筑、雕塑、绘画和铸造工艺,深受元代皇帝的赏识,设计主持修建了多座寺庙、塔观和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北京白塔寺白塔就是他的杰作。阿尼哥是中尼交流史上著名的文化使者,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尼双方还将中方援建的从加德满都至北部边境的科达里公路命名为“阿尼哥公路”。

       巴德岗位于加德满都市东部,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镇,是尼泊尔商人从西藏、中东或欧洲收购羊毛、盐巴等商品后,再运回国时必经的中转站。巴德岗市是一座古朴而又闲适的城市,仍然保留着尼泊尔古老城镇的风貌和特色,被称为“中世纪尼泊尔城镇生活的橱窗”。昔日马拉王朝的老王宫坐落在市中心的杜巴广场,周围布满了不同历史时期、风格迥异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使巴德岗拥有着“露天博物馆”的美称,曾有一位欧洲旅行家说:“即使有一天整个尼泊尔已然毁灭,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绕过半个地球去看它。”

       方兴未艾的“汉语热”

       我们入住的宾馆是加德满都市的“YAK&YETL”酒店,中国人称为“雪山牦牛宾馆”,宾馆位于加德满都市的商业中心,庭院幽静,环境优美,后院还有一个玲珑的小湖和小丘陵,丘陵的绿荫丛中供奉着印度教的神祇。后院终日盘旋着成群的乌鸦,每天早上都是它们嘈杂的鸣叫声叫醒我们这群被时差困扰的异乡人。尼泊尔传说中乌鸦曾向莲花生大师报过信,是吉鸟,加德满都上空盘旋低飞的乌鸦也是一个比较奇特的景观。

       我们在尼泊尔考察的第一家中国企业是天利公司,天利公司在寸土寸金的泰米尔街占据着一栋七八层高的小楼,该建筑据说是泰米尔街最高的建筑。楼门上方挂着醒目的“拉萨之家”红牌子,让来自青藏高原的我们顿时产生亲切之感,楼门左侧则挂着“尼泊尔天利出版文化公司”“中国出版文化基地(尼泊尔)”“中国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园”等牌匾。“拉萨之家”的一楼是天利书店,店面不大,但整洁有序,书架上除了天利公司自己出版的书籍外,还有西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艺术、文学语言、工具类等书籍,其中,语言文字类书籍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实用汉语写作进程》等汉语教学书籍。据天利公司陈小双经理介绍,这些书很受欢迎,销量比较好,他们公司还办有“天利藏汉语言课堂”,请志愿者来给当地学生教授汉语。

       由于尼泊尔有长达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地历史,尼泊尔采取的是西式教育,其语言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较高。我们接触的尼泊尔人基本都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有些学者甚至可以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但会说汉语的并不太多,在泰米尔街的商贩中,会说汉语的也是凤毛麟角。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随着近几年中国与尼泊尔频繁进行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企业到尼泊尔投资建厂经商,尼泊尔人对中国很友好,普遍愿意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特里布文、加德满都等大学都开设了汉语教学,其中,特里布文大学的汉语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加德满都大学也于2006年开设了孔子学院,培养了一批汉语人才,但仍供不应求。在加德满都还有一些私人开办的汉语培训班,但学费很贵。为了满足民众需要,尼泊尔-中国凯拉斯文化促进会等中国驻尼泊尔的民间组织根据民众需要相继开办了公益性的孔子课堂。尼泊尔人学汉语的热情很高,目前仍存在师资不足、教材匮乏和汉语教学志愿者教学方法亟待改善等问题。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对尼泊尔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除了街头零星的川菜馆和中国人开设的宾馆,在加德满都很少能看到中国文化元素。走在泰米尔街的街头,路旁的酒吧里播放着英文歌曲,尼泊尔年轻人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仅限于李小龙、李连杰、成龙拍的功夫片,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鲁迅等现代作家身上。虽然中国与尼泊尔世代毗邻友好,但对尼泊尔而言,中国仍是熟悉的陌生人,尤其是正在崛起的现代化中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尼泊尔民众了解甚少,对地处西北边陲的青海,他们基本上一无所知。尼泊尔人眼中的中国人都是豪掷千金的土豪,“Chinese”仅仅是有钱人的代名词,中尼文化交流任重而道远。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在尼泊尔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尼泊尔社会各界都期待中国对其的各种援助。由于尼泊尔交通状况很差,且基本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民众对中国援建铁路、公路报有很大希望,甚至可以说是翘首以盼。习近平主席访尼是中尼交流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不仅再一次激发了加德满都的汉语热,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尼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中尼学者畅谈“一带一路”

       尼泊尔的生活节奏很慢,政府部门、学校都是上午10时才开始上班。上午10时,我们以加强青海与尼泊尔经贸合作为主题,组织召开了加德满都周边地区青海企业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海之星国际物流公司、尼泊尔万达建筑等青海企业的代表。在会上,以海之星物流公司于江总经理为首的青海企业家向我们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所了解到的尼泊尔的资源禀赋、社会人文、营商环境和外资准入政策等情况。海之星主要从事国际物流,因尼泊尔到西藏的交通条件很差,其业务主要通过海运完成,海运虽相对便宜,但周期很长,且需要通过印度口岸。因中尼边境通关能力有限,路运占比不大,但前不久签订的《中尼联合声明》给中尼路运带来了福音,等到中国援建的铁路和公路修成,路运大有可为,届时通过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青海在尼泊尔与中国经贸合作中能发挥重大作用。

       下午16时,在尼泊尔-中国凯拉斯文化促进会、尼泊尔天利公司的协助下,以“一带一路”中国与尼泊尔合作共建为主题的中国青海省与尼泊尔两地专家座谈会在“拉萨之家”的三楼会议室准时召开,与会的有尼中文化教育协会主席哈利仕、尼中社会关系学院院长雷格米、特里布万大学尼泊尔-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卡尔基、尼泊尔当代出版总裁高塔姆、尼泊尔-中国凯拉斯文化促进会会长仁增诺布、尼泊尔天利公司经理陈小双、尼泊尔华人华侨协会会长金晓东等人。曾在中国留过学的雷格米先生毛遂自荐,承担了翻译工作。在会上,孙发平副院长首先介绍了青海的基本省情、区位交通优势、经济发展特点和历史文化禀赋,以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组织架构与智库建设情况。孙发平说,在中国,和尼泊尔距离最近的是西藏,第二近的就是青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青海省开展与尼泊尔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尼泊尔专家则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具体合作建议。儒雅的高塔姆先生率先发言,他别开生面地用一则关于盐的尼泊尔谚语拉近了两国学者间的情感距离。实际上,青海与尼泊尔的民间食盐贸易往来开展很早,据《隋书》记载,苏毗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以天竺及党项战争。”苏毗原属古羌人部落,到南北朝之后,在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北部建立了苏毗王朝,这个由大小女王管理国事的女儿国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开辟了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盐道,为了掌控盐资源和保持盐道的畅通,强悍的苏毗女国还屡次与印度和党项争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民国时期,青海的食盐是藏客们运往西藏的重要物资,而西藏与尼泊尔的食盐贸易千年来一直在延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还曾给尼泊尔支援食盐。今后,青海与尼泊尔之间在食盐和钾肥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特里布文大学尼泊尔-亚洲研究中心的Mriendra Kark博士做过关于“一带一路”的博士论文,他认为中尼在铁路建设方面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如果能修通尼泊尔通往中国西藏的铁路,就能开启尼泊尔向北边的通道,加大两国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儿童文学作家、特里布文大学图书馆馆长Mv.lp.Adhikar先生认为,应加强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希望图书馆中能多一些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类的书籍,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通过书籍更好地了解中国,他还建议加强两国儿童文学的交流。特里布文大学年轻的女硕士则提出,对尼泊尔年轻人来说,中国很陌生,希望双方加强体育、艺术和文化交流,她认为只有民众和学生广泛参与的交流才是有效的。雷格米先生则介绍了尼中友好协会近几年举办的一些活动,如中国大使馆成立“大使助学金”,从2018年开始每年资助30名学业优异、家境贫困的学生,并在尼泊尔中小学举办“我心目中的中国”绘画比赛、中国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他还指出,曾在中国留过学的尼泊尔留学生是中尼友谊的桥梁,希望加大尼泊尔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力度。

       华灯初上时,会议在热烈而又友好的氛围中结束。虽然语言不通,需通过雷格米先生的翻译才能进行沟通,但在会议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尼泊尔专家学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和期待,倾听到了他们对于促进中尼经济文化合作的心声和思考,同时,通过孙院长的深情介绍也让尼泊尔学者对青海有了初步印象,传递了希望双方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