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地区之一,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国与全球意义,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一、西藏生态环境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1。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1.7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西藏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来又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生态建设等工程措施。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的有9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建立的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有效地保护了西藏重要的生态区域5。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总体上,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6。2014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认为,自2000年以来,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所遏制,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改善的趋势7。

        二、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东西长约20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为青藏高原的近一半,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5%。西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

  (1)西藏高原是上山。西藏高原地势高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

  (2)西藏高原是上风。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东亚地区地理环境格局形成的地形屏障,高原的气候深刻影响到我国气候系统,为我国西北干旱、东部湿润的大环境格局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对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西藏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调节器。

  (3)西藏高原是上水。青藏高原是“中华水塔”,全国有1/5的水来自青藏高原,是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水能资源接续基地。西藏高原也是南亚恒河、印度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养育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努力建设西藏生态文明

  深刻认识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战略定位,确保西藏生态良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西藏蓝天碧水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用全球性的眼光去认识和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西藏。

  (1)保护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是西藏高原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目前,西藏有652.9万公顷的各种类型湿地,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这些湿地维护着高原地区的生态功能,保证下游地区江河水生态安全9。西藏高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宝库,地表水资源量4321.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7,地下水资源总量约966.1亿立方米,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10。西藏森林面积为147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98%,西藏森林在保护青藏高原乃至全国、世界的生态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全区天然草地8511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8%。西藏高原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11, 研究表明,仅西藏森林草地和能源每年产生碳汇价值逾千亿元。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到西藏本身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事关国家生态安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2个位于西藏,其面积接近西藏总面积的二分之一12。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计划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按照区域划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计划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2)加强对西藏生态环境立法保护。应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按科学规律办事,按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走向法治化、科学化才有希望保护这块生态屏障,才有利于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目前在西藏的矿业开发。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是矿产勘查又是矿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一个大型或超大型矿床从勘查初期到矿山建设往往需要5-10年的评价周期。西藏对此没能做或在短期内做不到。所以,我认为西藏的矿产开发,必须慎而又慎,一定要从全局的角度、环保的角度、长远的角度,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因为西藏是上风、上水,矿产资源开发牵涉到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必须从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这个角度去考虑,等待开采技术、冶炼工艺的提高,管护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时再行开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环境评价实验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西藏高原植被覆盖度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至少需要45年以上;如原始土壤受破坏程度较严重,植被覆盖度的恢复需要60年以上,甚至永远不能恢复17。西藏开矿已形成一个热潮,西藏发展不能靠矿业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领导讲,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产值增加几百亿有什么意义。粗放的矿业开发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会殃及中国乃至亚洲。

  (4)发挥草业在西藏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草地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很多珍稀动植物特定的生存地区。西藏拥有占全国1/5的面积的高寒草地,是我国巨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多民族生存的重要家园。草地资源是维护陆地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起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发展草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改良干旱、半干旱荒漠与沙化退化草原和改造中低产田,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8。草地畜牧业一直是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一直占自治区GDP的40%以上,占大农业产值的50%上下,而畜产品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85%左右19。草地畜牧业是西藏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其社会经济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200-500 mm间,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依赖草原保护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其经济意义和生态作用优于植树。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最为主要的生态经济系统。草地是西藏的优势资源之一,加强西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是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以天然草地保护为主的工程,发展草业改善生态环境,长远看就是经济效益。

  (5)西藏最根本是发展生态经济。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五个重要”的定位立意高远。

  西藏应基于建设生态文明为视角,彻底抛弃粗放式的耗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的发展模式,转而采取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西藏天然的生态优势,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建设特色生态产业,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真正实现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20。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如生态旅游、特色畜牧业、生态农业、农牧产品加工业、藏医药产业和民族手工业等等。

  西藏要造福人民给国家做贡献,那就是保护好西藏高原这块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屏障。但这个屏障又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折腾,破坏了它就再也无法恢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保护好这一块地方,不开发、不破坏就是发展。历史上很多生态灾难甚至很多文明的消失,都是因为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引起的。

  注释:

  1、《地理学报》,2012年01期,《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作者: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2:《西藏高原国家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钟祥浩等,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6年3月《山地学报》。

  3、《西藏草原半数草场严重退化》,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时间: 2013-04-19;《西藏过半草地生态退化令人忧——写在第44个“世界地球日”之际》,时间:2013-04-23,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4:《西藏森林草地和能源每年产生碳汇价值逾千亿元》,2014-07-04,来源:新华网.

  5、《西藏环境质量持续良好已建立22个生态保护区》,2014年06月05日 ,  来源:中国西藏网,作者:刘玉璟。

  6:《经济视角》 2010年11期,《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者:章芬、闫峰。

  7.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修改稿)2014年6月,p38、p96。

  8. 《中国西藏(中文版)》 1996年04期 《西藏的河流》,作者:何希吾,冯雪华

  9、《守护西藏碧水蓝天》 ,2011-04-14,来源:《西藏日报》。

  10、 《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思考》,2011年1月《上海大学学报》第18卷第1期,作者:韩俊宇,巴黎第九大学经济学院。

  11、《广东农业科学》, 2013年18期,《西藏自治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作者:周松文、方江平,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12、《“十二五”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专题》,时间:2011年07月22日来源:中国证券网。

  13:《西藏矿产资源储备情况点评》,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日期:2010-1-21,研究报告。

  14: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修改稿)2014年6月,p98。

  15、 《西藏的矿产到底该不该开采?》2005年06月24日,来源:新华网

  16、2007年9月17日,《凤凰周刊》封面报道《炮声惊动布达拉宫-上百企业开矿威胁西藏生态》

  17、《揭秘青藏铁路环评报告,植被覆盖度恢复需60年》,时间: 2006年06月28日,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18、《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3年S1期 《草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作用》,作者:时永杰、杜天庆(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19、《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09期 《新形势下西藏草业科学的发展思路》,作者:魏学红、孙磊(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系)。

  20、《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03期 作者:魏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藏发展模式转变研究》。

  (洛桑灵智多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