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心智荒芜思维单纯的远古时期,雪域人类对闪电雷鸣、刮风下雨、地震洪涝等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诠释,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冥冥之中感觉大自然有超然的威力控制着日月乾坤,以及人类,这个威力就是万物之上的神灵。于是对大自然产生一种敬畏的“崇拜”,相信万物有“神灵”,向神灵献祭祷告。只要人类敬畏和崇拜神灵,神灵会护佑人类,禳灾避祸、祛病除邪,让人类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这就是雪域高原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叫原始自然宗教。原始自然宗教没有创始人,也没有系统的仪轨教义,是远古时期的雪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崇拜。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从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来讲,自然宗教是一种动物式的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异己力量完全处于屈服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

       实际上,原始自然崇拜谈不上信仰,充其量也是对自然现象的心存敬畏。而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地相信。从概念的范畴和高度来分析,先有自然崇拜后有自然信仰。

       后来随着人类心智的逐渐成熟和认知自然的能力不断深入,原始自然崇拜有了各种信仰主题和内容,如杀生祭祀来供养神灵。由于远古时期人类居住分散,雪域高原出现五花八门的信仰方式和祭祀内容,其教义和仪轨及社会功能都没有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互不统属,自成系统,本教史称其为世续本教。世续本教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成为远古时期雪域人类的主要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续本教的法师曾以家族世袭的形式世代继承,后来人文宗教之寺院文化进一步系统化后,这种俗人法师的世袭方式在卫藏和康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安多地区的有些地方还零散地保留下来。

       很多本教史书认为,世续本教中的“本”可以理解为所有原始信仰的代名词。世续本教在最繁荣的时候,达到三十四种不同门类的本教信仰。将世间分为三种:初始、母始、同因世。初始产生于混沌初开的太空,无始无终;母始产生于天空中,无边无际;同因世产生于真空,皆成自性①。世续分为四种:外续、内续、密续、极密续。外续为情器世间的生存和灭亡;内续为世界的起源;密续为大自然的内在缘起和构成;极密续为人生诸多的取舍和选择。世续概念包罗万象。拉萨曲贡遗址出土六处本教祭祀石台,长1.1米,宽0.6米,厚0.3米②。说明至少在3500年前本教就有祭祀灵魂的宗教仪式。

       据本教史记载,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世界的西部,南瞻部洲中心地带,冈底斯山脚下,四条河流之源头,玛旁雍措湖岸,一个叫做俄摩隆仁的地方,象雄王托格和王妃约西杰协玛之子,辛饶弥沃切诞生。这家原本属于穆氏家族,后来演变为辛氏家族③。据本教经典中解释:“俄”是没有轮回,“摩”是如愿以偿,“隆”是辛饶的授记,“仁”是永恒的慈悲④。也就是说,在辛饶弥沃切授记永恒慈悲的普照下,没有凡间生死轮回的痛苦,能够如愿以偿地享受永恒的幸福。这种不变和永恒的标志就是本教称之为“雍仲”的符号,后来辛饶弥沃切创立的本教称之为雍仲本教。

       雪域雍仲本教创始人辛饶弥沃切(约公元前1085年至前1003年)一生十二功业;天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年至前485年)一生十二功业。两人相隔千里,相差五个世纪,却为什么人生十二功业却有如此多相似之处?有人说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现看看史书记载。

       辛饶弥沃切十二功业为:一是诞生篇,二是教化篇,三是降魔篇,四是救度篇,五是娶妃篇,六是化生篇,七是利众篇,八是胜利篇,九是传授篇,十是出家篇,十一是得道篇,十二是涅槃篇⑤。

      释迦牟尼十二功业为:一是住胎之情形,二是降生之情形,三是童年之情形,四是娶妃之情形,五是持政之情形,六是出家之情形,七是修行之情形,八是成佛之情形,九是转法之情形,十是降魔之情形,十一是涅槃之情形,十二是佛像之情形⑥。

       从本佛两教鼻祖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很容易得出结论,前者是后者的蓝本,后者在前者基础上稍作调整和整合而成。因为佛教传入吐蕃后,吸收了很多本教祭祀仪轨和修行方式,所以佛教借鉴本教史料是可以理解的,这在后来天竺佛教向西藏佛教化的演进历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辛饶弥沃切的最大贡献是,以五花八门的世续本教为基础,吸收周边部落文化,创立了体系比较完整,仪轨教义独特的“雍仲本教”。他把世续本教中杀生祭祀改成不杀生,用朵玛替代祭祀供品,也就是将世续本教仪轨中不人道的内容改革为人道,重点突出慈悲众生的主题内容。雍仲本教在古象雄王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象雄文明是以本教为载体传承和发展。

       雍仲本教的仪轨和教义体系大致概括为九乘本,即因本四派和果本五派,也叫四门五库。因本四派为:朗辛白推坚派,以招泰迎祥,求神乞医,增益福运,人财兴旺为主;除辛白村坚派,以抛投器皿,供施祭品,安宅奠灵,禳灾避祸为主;卡辛久梯坚派,以占卜善恶休咎,决定是非之疑,显示有漏神通为主;杜辛村卡坚派,为生者除灾,死者安厝,幼保关煞,上看星相,下收地鬼为主⑦。果本五派为:善业派,即为众生解脱而从事善业;仙人派,即不打诳语,潜心修行者;阿噶派,即以“阿”字为中心的密宗修行者;叶辛派,即彻悟真谛者;无上派,即最高境界者⑧。其中果本五派中,善业派和仙人派为意译,其余均为藏文音译。本教有自己的神祗,分为安静神、威猛神、世间神和出世神。安静神指:四十二位安静神中主要有四位,女神萨智艾桑是大地的母亲,男神辛拉沃噶是举行本教祭祀的总管、顿巴辛饶是雍仲本教创立者,地位至高无上、桑波奔赤是掌管世界形成的神;威猛神指:本教迷踪修炼和法事仪轨活动之主神,分为父系和母系;世间神指:形形色色的地方神,主要包括山神、湖神、土神等;出世神指:具有很高造诣的神。当时本教还有十二智慧本。

       这里必须申明,很多本教经典对本教九乘,本教十二智慧本的记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佛教典籍中本教分为:笃本、杰本、觉本。笃本是辛饶弥沃切创立;杰本是外来异教徒创立;觉本是本教徒把佛教篡改为本教。后来的本教徒们将本教发展分为前弘期、中弘期、后弘期。前弘期是辛饶弥沃切创立雍仲本教(约公元前1060年)至吐蕃第八代国王直贡赞普灭本(约公元前375年);中弘期为吐蕃第九代国王布代贡杰(约公元前345年)至吐蕃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灭本(约公元760年);之后为后弘期。当然了,这种分法在学术界历来存在很多争执,但目前尚未出现比这个更加有说服力的阶段分法。

       从本佛两家史书记载来看,自打吐蕃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至第三十八代赤松德赞期间,吐蕃赞普身边有一个特殊身份的本教大师,历史上称其为“古辛”。古辛帮助赞普处理朝中一切宗教事务活动,有时候可以越俎代庖,直接干涉赞普的治国理政。后来古辛的权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赞普的朝盛名威望。赞普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处理国政是他分内之事,怎么能听从一个宗教人士的指挥和摆布,这绝对不可以的。于是赞普开始限制古辛在朝中的事务活动,如此一来,拥护古辛和拥护赞普的两派大臣之间产生矛盾,有时候赞普成为两股势力的牺牲品。据说当时在民间,古辛比赞普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对古辛在朝中大臣心中的位置越来越比赞普重要。当然了,这种局面的形成绝非是政教合一的渊源。所谓政教合一是,政治领导和宗教领袖必须一人承担。赞普毕竟不是出家人。

       本教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世续本教和雍仲本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自然过渡,都是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雍仲本教是前两个阶段基础上改革创立。

       现在所提到的本教实际上指辛饶弥沃切于约公元前10世纪改革创立的雍仲本教,距今有3千多年历史了。吐蕃王国从聂赤赞普(约公元前555年—前525年)到赤松德赞(公元742年—797年)共计38代赞普1320年的漫长历史中,雍仲本教一直充当正统国教。从公元765年开始,本教退出吐蕃历史舞台,佛教登上吐蕃历史舞台,并成为国教。尽管本教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民间少量的本教信徒至今没有终端,所以本教文明在雪域高原早已根深蒂固延续至今,这也是藏族文化开放包容的本质所在。实际上,本教文化为主的象雄文明才是雪域文明真正的根基。

       说明:因为“本教”是藏族文化的根基,所以本文特用“本”字,即“本教”。

       ①《无垢光荣经》作者:琼布·洛丹宁布

       ②《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作者:霍巍

       ③《世间总堆》作者:意大利亚非研究院藏手抄本文

       ④《赛米》作者:章杰尊巴

       ⑤《本教史纲要》作者:才让太、顿珠拉杰

       ⑥《汉藏史集》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⑦《西藏王统记》作者:索南坚赞

       ⑧《本教史纲要》作者:才让太、顿珠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