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八廓街北面的北京路上,有一处有别于周围房舍的建筑,这就是有名的西藏佛协印经院的印经场所——木如寺。木如寺并不大,也不像大昭寺、色拉寺等大寺庙那么知名,很少有外地游客前往,不过,要真正体验原味的拉萨,这也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木如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大昭寺后面的木如宁巴。由于木如宁巴周围空间太狭小,不利于发展,所以后来在此修建木如寺。以前木如宁巴是主寺,木如寺是分寺,木如寺扩建之后,木如寺是主寺,木如宁巴是分寺。如今,木如宁巴由乃琼寺、贡嘎寺和木如寺三座寺庙共同管理。

       听当地人说,木如寺起初修建时周围并无其他建筑,后来周围渐渐修了一圈民居,将它包围在了中间,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夹杂在藏族民居中的寺庙。

      木如寺不收门票,走进古旧的木如寺,在周围一圈三层高的民居中间首先看到的是印经房,里面不时传出滚筒在经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哐哐”声。印经房普通人是不能进去的,不过透过小窗,可以看到里面印经人忙碌的身影。

       印经房右边的小院中,是僧人浆洗、晾晒印经纸的地方,他们盘腿坐在地上,将厚厚的纸张在盘中浸泡后,又一张张整齐地叠放在地上。当然,这些过程一般也是不允许随便拍照的,要拍照得经过主管人员的许可。

       往左边院子走,经过一个煨桑炉,左边有一排转经筒,再往里走便是木如寺大殿,朝拜的游客和香客可以自由出入。从台阶通过殿门进到里面,除了供奉着佛像,更有精美的佛教壁画。不过,殿内的座位游客和香客是不能去坐的,那是僧人的位置,你可以坐在殿门外的椅子上,听听僧人诵经,看殿堂上忽闪的酥油灯,你的内心无论多么浮躁,这时也会变得平和肃穆。

       从旁边陡峭的楼梯爬到3楼民居的露天平台上,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僧俗杂居的地方:杂乱的露台晾晒着衣物被褥,有老人坐在花坛旁边享受冬日的暖阳,也有小孩在嬉戏玩耍,也有年轻的僧人坐在沿上认真地读着佛经……

       这里也是动物的乐园,猫咪在阳光下伸着懒腰,天空中成群的鸽子在头顶的蓝天盘旋。诵经声、印刷声、嬉笑声,这一切汇成了一首恬淡而闲散的交响曲。在这里,庙宇生活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了世俗的日子里,宁静而真切。

       从小昭寺路出来,沿北京东路向东,就是下密寺。在拉萨热闹的北京路,下密寺很容易被忽略。这座寺院,隐藏在一排旧房子后面,如果不仔细看不会发现破旧的门头上小小的金色字牌。

       据了解,下密寺始建于1433年,是宗喀巴弟子为弘扬和修习密宗而兴建的密乘修院。从外面看,下密寺也是不怎么起眼,也是不设岗不用买票,但里面却是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有僧人近70人。主殿四层,一层大经堂,内有48根大柱,承托大殿,可同时容纳500名僧人诵经。四周是精美的壁画。前殿供奉各着种佛像和一尊释迦牟尼佛,其中一尊千面佛像非常精美。在另外一个殿里,供着众多度母像,其中的一尊绿度母身段丰腴,仪态妩媚,令人叹为观止。

       最令人感到惊奇不解的是旁边烛台上有一酥油灯,火焰上方用一根铁枝支撑着一顶帽子状的盖子(值守僧人说那叫“玛尼”),铁枝纹丝不动,而盖子却缓缓转停。

       拉萨的许多小寺院都和民居在一起,共用一个院子,闹中取静,亦僧亦俗。话说,下密院的名字已是很少有人知道,但还有个上密院,你知不知道?

       上密院就是著名的小昭寺。西藏,有两类密宗学院。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等寺院的密宗学院,叫昂巴扎仓。上下密宗学院的学僧,叫居多巴扎仓和居玛巴扎仓,他们的身份要比昂巴扎仓高一层,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甘丹赤哇就只能从这两座学院里选出来,所以也有人说下密院与小昭寺共称“天上日月为一对,地上密院成一双”。

       密宗的寺院,本就带着不为世人所之的神秘。因缘际会,拜访下密院很幸运。走过破旧的窄门,走进桑麦康琼大院,寺院里的安宁清静与寺外的热闹大相径庭。因大昭寺和小昭寺名气太大,下密院几乎没有游人,朝拜者一手转着转经筒,一手虔诚地为灯添上他们长路迢迢带来的酥油。

       走到下密院的天台上,远远地看见布达拉宫黄色的顶。在这安静的地方,内心也禅静了不少,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信仰宗教,但宗教对人性的指引,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在拉萨古城转转,你会发现许多如木如寺、下密寺这般隐于角落,安静存在的小寺庙,他们或许不出名。

       人们向往西藏一半源于自然敬畏一半源于信仰指引,走在拉萨古城的街头,随处可见的信众,转角就能偶遇的大小寺庙,总能让你在这座古城之中寻到一份闹市取静的安然。

       在拉萨稍微待得久一点,慢慢地你会发现越是小的寺庙越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魅力。撇开宗教的元素,我们且来谈谈这份安然于古城小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