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

成立于1800年,是美国国立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达l亿2千多万 册,包括470种文字的图书。该馆亚洲部中文分部的中文藏书量在西方国家排名第一,中文书籍达48万册,是 美国最早收集中国图书的图书馆,也是中国之外最大中文书籍收藏馆之一。中文分部还藏有中国少数民族的 文字资料,有200多种藏文木版印刷品,400多种满文资料和3000种云南纳西族东巴文资料。迄今,美国国会 图书馆每年仍在不断地从中国内地、台湾和港澳地区搜集购进大批量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充实其书库。 该馆所藏藏文文献涉及佛学、历史、地理、医学、乐谱、占星术等诸多领域。  

20世纪60年代,金·史密斯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项目,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收集了4000多卷翻印的藏 文文献。这些资料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18所大学最早收藏的藏文文献,奠定了美国藏学研究的基础。
  

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

1999年由金·史密斯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藏学家范德康在美国波士顿创办。TBRC为非盈利组织,以金·史 密斯个人收藏的藏文文献为主。该中心于2003年迁至纽约。1BRC共有12000余卷藏文文献,内容包括宗教、哲 学、医学、艺术、心理、星相、历算、诗学、历史等,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觉囊派 以及苯教文献都有收藏。包括德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拉达克手写本甘珠尔、第一世至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传 、第一世至第八世班禅传以及其他藏传佛教各教派传承喇嘛传记等珍贵文献。TBRC收藏的最早的藏文文献包 括为忽必烈刻制的时轮金刚释文,该文献附乌金巴大师回向文,其印刷年代为1294年至1304年。目前TBRC主 要有两个项目,第一是将’FBRC所有的珍贵文献资料扫描、刻入光盘。截至2004年7月,TBRC已完成了12000 卷中4000卷文献的扫描和刻录。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可以向TBRC订购藏文文献光盘。 TBRC的另一个项目是建立藏文文献信息资料网上数据库。TBRC的网站(WWW.tbrc.org)是搜索藏传佛教历史 人物及作品目录的网上工具。在该网站的主页上,搜索的内容包括书名、地点、人物、大纲、主题等。在搜 索栏内输入所需查询内容的藏文转写,就可以查到所需信息,内容包括作者姓名、生卒年、性别、师徒姓名 、作品目录等。到2004年7月,TBRC的网站上共存有7000位作者以及20000本图书的信息。

金·史密斯(Ellis Gene Smith,1936-) 是美国纽约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藏文文献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荣誉讲师、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藏传佛教专业 副研究员、美国智能出版社编审。1959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区域研究学士学位;1960年至1964年 ,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蒙古语和藏语。1964年,获博士学位;1964年一1966年,获得 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到荷兰莱顿大学学习梵文,之后到印度从事藏语的研究和田野工作;1966年一1968年,金 ·史斯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资助,在印度和尼泊尔从事田野研究工作。

1968年2月,金·史密斯作为一名藏文专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德里办公室任藏语和印地语顾问。由此他开 始通过美国国会图书(Public Law 480)项目在印度、尼泊尔、不丹购买翻印的藏文文献资料。该项目历时20 多年,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18所大学以及美国部分公立图馆各买了4000至5000卷藏文文献。1974年8月至 1985年9月他曾先后担任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德里办公室主任助理、副主任、美国国会图书馆海外项目主任助 理、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德里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9月至1994年7月,调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雅加达办公室主 任;1994年7月至1996年12月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开罗办公室主任。40年来,金·史密斯已发表40多篇有关藏 文文献研究的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即1969年出版的《华盛顿大学藏文文献目录》(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ibetan Catalogue),2001年出版的专著《藏文文献——喜马拉雅高原的历史与文学》(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在40多年的藏学研究中,金·史密斯为无数藏学研究者提供资料、解答疑难、指导研究方向。其创建的 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因他收藏的珍贵藏文文献以及他的名声而成为纽约藏学研究的机构之一,不少藏学家 专程从美国各地甚至从国外来到纽约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查询资料、请教金·史密斯。


喇孜——当代藏文化图书馆

喇孜——当代藏文化图书馆是美国利众基金会的项目之一。该馆地址设在纽约,藏有1万多本书和1万多份报 刊和杂志。现有4名工作人员,白马奔(Pema Bhum)是主任,他曾在印地安纳大学教授语言和文化课程,目前 在研究现代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丹增诺布(Tenzin Norbu)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藏语讲师,对西藏的自然 环境和音乐颇感兴趣。索朗达杰(Sonam Dhargay)持有印地安纳大学颁发的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硕士学位,致力 于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藏文化中。李·克里斯帝娜(Kristina Dy—Liacco)在威斯康星大学完成了藏文化方面 的研究生课程,获有图书馆和信息研究硕士学位。她还从事云南纳西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研究。 图书馆的宗旨是“提供一个进行公开资讯和研究藏文化的场所”。目前该图书馆影响广,吸引了不少对藏文 化感兴趣的人们。图书馆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搜集和提供多语种书籍档案、多媒体资料以及其他科研资料。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

印第安纳大学创建于1820年,在全国共有8个分校。这8个分校中的布鲁明顿分校,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长 兄土丹晋美诺布到该校任教后开始与藏学研究结缘。土丹晋美诺布幼年即被认定为当才仁波切(Taktser Rinpoche)的转世,然后被送到塔尔寺出家修习,后来其胞弟于1939年被认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其全 家从青海迁到拉萨。土丹晋美诺布于1960年结婚,在196l—1965年间曾担任过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助理馆 长,负责编目馆中所收藏的西藏文物。1966年自纽约市迁居印地安纳州布鲁明顿市,在印地安纳大学乌拉尔 语与阿尔泰语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Uralic and Altaic Studies)任教,主要教授西藏语文、宗教、僧侣 制度和政治组织等课程,从此在藏学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培养了像史柏林那样的美国本土的藏学研究人员。 土丹晋美诺布于1987年自印地安纳大学退休,后来主持自办的西藏文化中心。 史伯林(Elliot Sperling) 于1983年在印第安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印第安纳大学阿尔泰语和乌拉尔语 系教授。他熟悉藏语、蒙古语、汉语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藏地方史、汉藏关系等,重点在于明朝时期 的西藏地方史。他曾经就有关元明时期汉藏交界的历史变迁近代赵尔丰在康的“新政”、红军长征在康区等 方面做过研究,同时也关注当代西藏问题。2002年4月出席哈佛大学藏学研讨会,提交了题为《中国与西藏的 人权问题》(China and the Issue of Human Rights in Tibet)的论文。他曾出席美国国会有关“西藏问题 ”的听证会。他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东方民族特色”与西藏传统的暴力表现》(1997)(“Orientalism ”and Aspects of Violence in the Tibetan Tradition)、《卓仓多吉强和明朝的早期关系》(Notes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Gro tshang Rd-rje-vchang adn Its Relations with the ming Court)(2000)、《 西藏——中世纪的贸易、旅游和探险》(Tibet: Medieval Trade,Travel,and Explorations: An Encyclopedia)(2000)、《流亡与抗拒》(“Exile adn Dissen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 in Tibet Since 1950)(2000)、《敬畏和屈服》(Awe and Submission:A Tibetan Sristocrat at the Court of Qianlong)(1998)、(1998)、《藏人、蒙古人和满人》(Tibetains,Mongols et Mandchous)(法文 ,1997)等等。


其他涉藏研究机构及藏学研究人员

除了上述涉藏研究机构及其从事藏学研究的主要人员以外,还有几位在藏学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美国学者。

凯普斯坦(Matthew Kapstein) 是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宗教研究的教授,兼法国巴黎高级研 究实验学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藏传佛教研究室的主任。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梵文学位 、布朗大学哲学学位。他精通梵语和藏语,研究领域为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历史和教义,重点是宗教在西藏文 化和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近作有《佛教的西藏同化》(An Assimil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与戈 尔斯坦合作主编《当代西藏佛教——宗教复兴与文化认同》(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ibet:Religious Reviv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南希·列维尼(Nancy Levine)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人类学系副 教授。“她是犹太人,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开始学藏文读博士学位。她对藏族文化特别是游牧 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研究西藏,她曾经到瑞士拜一位喇嘛为师,学过三年藏语。”1970年在里德学院 (Reed College)获得学士学位;1972年在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获得硕士学位;1978年在 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后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目前其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当代藏区,曾 先后到西藏阿里、青海果洛和四川色达进行实地考察。 她先后出版和发表了“西藏阿里传统税收制度之比较研究”(Traditional Taxation Systems in West-ern Tibe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西藏研究》1993)、“西藏少数民族的变异和文化”(Ethnic Vari- ation and Cultures of Tibet)、《白莲花:西藏文化简介》(White Lotus:An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cul-ture)(雪狮出版社,1990);《一妻多夫之功能:在西藏边境的血缘关系、家庭生活和人口》(The Dynam-ics of Polyandry: Kinship,Domesticity and Population on the Tibetan Border,芝加哥大学出 版,1988)、《西藏三个社区关心孩子的差异》(Differential Child Care in Three Tibetan Communities ,人口和发展回顾,I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3,1987)。

谭·戈伦夫(Tom Grunfeld)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帝州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Em—pire State college)历史学教授,毕业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和纽约大学。他的代表作为《现代西藏的诞生》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2000年8月,谭·戈伦夫教授参加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X VIII IPSA World Congress),提交了题为《西藏与美国》(Tibet and The United States)的学术论文,补 充了在《现代西藏的诞生》一书中未涉及到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历史。同年4月 ,戈伦夫发表了题为《重估对藏政策》的文章('Time to Reassess Tibet Policy', The Progressive Response,Vo 1.4,No.10,2000.)。”

乔治B.J.德莱弗斯(Georges B.J.Dreyfus) 是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在马萨诸塞州 Massachusetts)宗教系的教授。他在印度的西藏佛学院学习了15年,是第一个获得格西头衔的西方人。他在 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第一本专著是《认识本真之在:法称哲学思想及其在藏地的译介》 (Recognizing Reality:Dharmakirti' s Philosophy and Its Tibetan Interpretations,Albany,1997) ;还著有一本关于《中观论》(Madhyamaka Philosophy)研究的著作;与萨拉.玛克利托克(Sara McClintock)合作编辑《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区别》(The Svatantrika—prasangika Distinction Boston, 2003)。他近来著有《击掌之声》(The sounds of two hands Clapping,Berkeley,2003),以一种自传体的 形式论述了西藏寺院僧人特殊的教育方式。他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佛教哲学、经院哲学、僧院制度、保护神祭 仪、民族特性和同一性。

哈如纳嘎(Harunaga Isaacson) 美国国籍,1965年生于日本。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和远东研究系, 后转到南亚系任助教。1985一1990年在荷兰的高宁根大学学习哲学和印度学;1990年5月获得硕士学位,毕业 论文题目是《关于早期胜论的感知理论》;1990—1991年在汉堡大学威热勒(A.Wezler)教授指导下的印度和 西藏历史文化研究班上学习;1995年获得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胜论研究的相关材料》;1995 —2000年在牛津大学的东方学院做梵文研究博士后。从2000年起,曾先后任汉堡大学印度和西藏历史文化学 院的助教,日本东京国际佛教研究所的访问学者,参加过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项目,被授予美国哲学协会 2005年度的休假年奖学金(Awarded a Sabbatical Fellowship by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并且被牛津大学的众灵学院选为2006年度的访问学者。哈如纳嘎教授精通梵文,并通晓德文、英文、藏文和 日文等。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印度哲学和佛教密宗。自从1992年起,在欧美以及日本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了论文及评论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