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科学家称青藏高原已成新沙尘源区。
青藏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据华夏时报报道,在对近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此前,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区分别为: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蒙陕宁长城沿线。

高原季风是主要的沙尘制造者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方小敏、韩永翔等专家研究发现,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青藏高原沙尘暴发生的中心在藏北和青海的长江、黄河源区,4月到6月之间,中心北移到中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高层西风和高原季风是主要的沙尘制造者和搬运载体。 既有强劲风源,又有固定的沙源。韩永翔认为,青藏高原不但是与中国北方戈壁沙漠相提并论的重要沙尘源区,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会成为中亚大陆最重要的沙尘暴源区,也是全球最高效的沙尘远程传输源区。 统计表明:西藏每年由沙漠化造成的总损失在34亿到95亿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1992年西藏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倍到2.8倍。

西藏沙尘暴,风速达每小时252公里

西藏气象实测资料显示:2003年4月6日到9日,长江黄河源区出现大风沙天气,其中位于阿尼玛卿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之间的黄河源区出现了特强沙尘暴,沙尘暴高空风速最大达每小时252公里。韩永翔说,青藏高原主体位于北纬30至40度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亚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当西风急流调整时,粉尘只要扬升1000到2000米,就可进入西风急流区而成为最高效的远程粉尘源区。过去3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据西藏气象局统计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藏气温升幅约为0.9摄氏度,增长率每10年达到0.47摄氏度。气温上升导致青藏高原冰川和冻土加速退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光荣教授说,约占中国冰川面积47%的世界屋脊冰川现正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萎缩。

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占两成以上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认为,冰川退缩,短期内使河流水量明显增加,一旦大部分冰川消亡,其下游河流就会逐渐干涸,最终导致气候干燥、陆地荒漠化等生态灾难的来临。董光荣教授呼吁:“有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其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应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2001年到2005年间,西藏那曲地区退化草地所占比例同比上世纪80年代初大幅增加,沙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4%以上。
目前,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达到了50多万平方公里,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0000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据新华网)

防沙尘暴始于除沙尘源

沙尘暴年年治理年年暴发,像流感一样防不胜防。人们普遍感到困惑——沙尘暴到底能不能根治?就此,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接受了记者采访。
刘拓告诉记者,形成沙尘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个是强劲的气流;一个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沙尘暴面前就只能“坐以待毙”。因为,沙源也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下垫面状况,增加适宜治理地区的沙质土壤的地表覆盖,减少裸露沙源,以减少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据《人民日报》

声音:生态忧患意识莫随沙尘起伏

春天渐行渐远,沙尘天气暂时离去,长时间遭受沙尘袭扰的人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然而,我们的心情不应因此而彻底放松,漫天沙尘一夜间覆盖北京城的景象、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都在提醒我们要增强生态忧患意识,更加努力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近年来,沙尘暴等影响范围大的环境问题频频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社会生态意识,也使得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一种现象仍不免令人忧虑: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沙尘暴等环境问题时起时伏。沙尘暴多了,社会就关注生态环境;沙尘暴少了或者是统计数字上天数、次数有所减少,便开始“自娱自乐”地总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盲目认为环境开始好转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沙尘天气,增强生态忧患意识,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多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成就的,但与我们向大自然索取的财富相比,这些成就微不足道。历史的欠账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失误,都使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西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是环境恶化的一个结果,但如今已成了环境继续恶化的原因。甘肃的月牙泉被称为“沙漠明珠”,但由于地下水的持续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沙漠明珠”已经有消失之虞。同样,曾有“沙漠绿洲”之称的甘肃省民勤县,因为过度利用地下水如今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和干旱地区。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因为工业开发带来的铅污染、镉污染,在云南等省份因为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山体滑坡、塌陷,诸多环境问题都困扰着社会,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经济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但不能持续提高,反而可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