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佛教学者奥尔布莱德说:“金刚乘是全部佛教的精华。”这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而是对显密佛教教理博览精研的基础上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除了那些处于佛教对立面的魔教信徒和对金刚乘怀有无明偏见的个别显宗学人而外,对涉足显密佛教教理的学者之中,对上述这个结论不会持有异议。
  藏传佛教属于显密并重合修的大乘佛教,而且将显乘,即般若乘的学理和修道视为学修密乘的必备基础和前行的。这种显密合修的精神不但体现在教理理论上,而且充分体现在学修的实践中。布满蒙藏地区的数千座学院式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五部”“四续”学业课程便是显密并举的铁证。“五部大论”并不是单一的五部著作,而是三藏十二部佛经内容的分门别类的知识总汇。
  “五部”中的“因明部”包括陈那和法称因明论著和印藏学者的注释学说;
  “般若部”包括弥勒的《现观庄严论》为首的弥勒“五论”和无著的“瑜伽师地论”,圣解脱军、贤解脱军、狮子贤等印度论师的般若经典释论,以及藏地般若学界的般若论著;
  “中观部”包括龙树“明理六论”,月称的《入中论》等中观六论,寂天《入菩萨行论》,及自续中观诸家论著;
  “俱舍部”包括世亲《俱舍论》,无著《阿毗达摩论》以及印藏学界的有关论著;
  “律学部”包括功德光的《律学总集经》四分律经典释论类。
  以上是藏地格西学者的知识涉及范围,在信仰为动力,采用听讲、阅读、背诵、思考、辩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刻苦认真扎实的苦学精神,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论掌握的深度和精度,在现代教育制度下成长的一般的人很难以想象到的。
  学完五部显教理论并非学业的终点,接着要进入佛教知识的顶峰——金刚乘“四续部”学理研修领域。完成这个领域学业任务的学者才算显密兼通的学者,这样的学者才能纵览佛教教理的全貌,才有资格评说显密理论的优劣长短。
  对金刚乘教理外界了解甚少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保密戒律的问题;二是密法理论书籍至今汉译文甚少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那些假借密教名义,伪装“转世活佛”“法师”“成就士”的众多骗子,在社会上利用群众对密法的无知,进行形形色色的行骗违法活动,使人们对密法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那些邪魔外道也找到了可趁之机。
  为了消除对密法的误解,在以往作为绝密,从不向外界公开的密乘法理部分作适当地公开是必要的。这样做使学界对显密佛教的整体了解,对显密教理的对比研究,对佛法精华中的精华——无上密、大圆满、大手印等教理等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会有帮助。
  我在前面说过:英国佛教学者奥尔布莱德说的“金刚乘是全部佛教的精华”这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而是对显密佛教教理博览精研的基础上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密学泰斗宗喀巴大师也曾经说过:“密法比佛更稀有难得。”难得之处是在贤劫千佛中只有第四佛——释迦牟尼,第五佛弥勒,第十一佛妙眼,最末佛仰望四佛才传密法,别的996位佛不传密法,这是其一;
  其次,密法中有许多证悟法性,破障解脱成佛的方便法门,这些方便法门是在显法经典中未曾透露的稀有难得之法。我曾说过佛法若用物理学做比喻,可以说显教是经典物理,原子物理;而密法是量子物理。对显密教理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会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密法被认定为“佛法的精华”从以下方面可以证明:
  一、佛教的主题是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智能意识两类元素合成的生命。在显法中把人界定为“五蕴”身,物质肉体是色蕴,受、想、行、识四蕴属非物质智能意识。对人的智能意识从功能上分为六识,或者八识,对其中的五官识分为物质性的五根和非物质的五识。其余,心王、心所(五十一所)都是从心理功能和心理指向分类的。密法的人体理论比显法人体理论精密得多。如把人体分为粗分、细分、极细分。外形肉体是粗分身,精、气、脉是细分身,作为元神载体的物质性极微命气是极细分身。粗分和细分人体在一期生命结束时与智能意识分离,但极细分物质体与本原意识(元神)永不分离,故称“金刚体”。
  人的智能意识也分为粗分意识、细分意识、极细分意识三类。粗分意识是人类平常的感知思维意识;细分意识是人在死亡过程中显意识活动停息后,在微弱的心识中呈现的八十种细微心理活动和产生白(明)、红(增)、黑(得)三种光感的微弱意识;极细分意识是人在死亡过程中显意识和残留的微细意识完全停息后,潜在的本原意识的显现,即“死亡光明”。“光明”指心的“感知”性能,即智能体之意。
  二、哲学上大乘佛教分唯识、中观两派。简单地说:唯识派主张万物不离心,或者说万物是心识的显现。中观派主张心(主观意识)和境(客观存在)是相对的存在,世俗谛中俱有,胜义谛中俱空。但在转世因子的认定上两家观点一致,都认为是受染意识——我执是转世因子。但在密法中主张物质和精神智能是不可分离的双合金刚体,因此,在转世因子上也主张有意识因和业气因两种。如果转世因子是纯意识,那么,转世的意识,五蕴不全(缺色蕴),新转世的色身的前因又在哪里呢?按因明的原理,色变色,识变识,不会相互转化。因此,物质色身的前因必然是物质,非物质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又,如果死亡后只有纯意识的存在,那么,中阴身的色身(可见身)从何而来?对这些问题只有密法理论才能回答得合乎逻辑。
  三、佛有可见色身和不可见法身,从显法角度讲,佛的色、法二身的前因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功德和智慧的修积所形成的因缘)。色身的前因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前因是智慧资粮。为何成佛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年呢?主要是色身因缘,需要修积无量福德,这过程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密法可以即身成佛或经过两三世成佛,其主要原因是拥有迅速完成色身因缘的特殊方法,这方法就是修佛身瑜伽而成就幻身之法。宗大师说:“幻身修法可以代替三个无量劫的福德资粮。”曾有人嘲笑快速成佛法之说:“乞丐想当皇帝。”其实乞丐作皇帝的事屡见不鲜,这句话正好表明此人孤陋寡闻。
  四、证悟真如法性,即证悟空性是三乘佛教解脱成佛的关键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显宗般若乘只有修止观一法,当然汉地禅宗另有开悟的诀窍。密法在修禅定(止)开悟智慧(观)方面有许多种方便法门。宗大师说;“修密法成就得快,其主要原因是有许多修禅定的巧妙方法。”
  在证悟法性空性方面,显宗只有在精通义理的基础上反反复复坚持冥想一法,在这方面藏传佛教可说是法宝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如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道果法,格鲁巴的乐空不二,息学派的断法,觉囊派的六加行等等,在噶举派中又有香巴宝盒法,达保一白法,知贡五支法等等。
  每个教派,每个法门都有各自的法理和各自的证悟方法诀窍,佛的大智慧、大方便,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各种法门都是佛法宝库中的奇珍异宝,百病百方,都是应机度化的妙法,难分优劣,各有千秋。若非显密圆通的龙象,坐井观天的青蛙辈,怎能晓得佛法的三千大千世界。
  五、小乘佛教求解脱苦世流转,大乘佛教求遍知佛果。解脱苦世的障碍是烦恼障,达到遍知的障碍是知识障(“知识”是动词)。小乘佛教以自利为目的,故求解脱;大乘菩萨以利众为目的,故求遍知。因目的不同,故大、小乘破悟性质和重点有所不同。对这个问题显教中说理很透彻,但在知识障上分粗细,破障的主体心相上分粗细,如何用极细分心,破除细分知识障,是显法经典中从未透露的秘密。这就是成佛的最后阶段,必须受灌顶入密而显现第四真光明的逻辑理由。
  六、学佛的人具五蕴,五蕴不能分离,而且在因明论证色体与意识相互依赖。人体的活动、呼吸、体温、血液循环都离不开意识,意识离去,人体就会变为僵尸而腐烂;同样意识也依赖身体的兴衰安危。身体的少壮期意识敏锐,记忆力强,做事精力旺盛;身体衰老,意识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眼浑耳聋;身体被毁,意识便消散。这说明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净化升华意识的修炼中,显宗只重视纯意识方面的禅定功夫,忽视了意识依赖身体的作用。
  但密法把身体和意识视为辩证的统一体,利用身体对意识的影响力作用,重视细分身精气脉的修炼,进而激发极细分身心的潜能,以加速证悟。这是密法理论的又一高超之处。
  七、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上,显宗只是把环境看作众生各自的业力形成的生存环境而已,而密法把天地视为外宇宙,身体视为内宇宙,内外宇宙有着相同相应的盛衰变化规律。生命的净化升华的修炼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时轮密法的环境与身心相应法理特色之一。
  八、烦恼是人类的负面情志,菩提是净化后的心灵纯净状态。整个儿佛教修行就是围绕净化烦恼、证悟菩提这个课题展开的。小乘将烦恼和菩提的关系视为黑暗(无明)和光明的对立关系;大乘认为烦恼的根源是无明妄心,除妄证真,烦恼无从生起;密乘则认为烦恼的“粪便”,可以做菩提“甘蔗田”的肥料,以助长菩提心的增长。如善医道者,以毒为药,可治大病,故贪嗔可以作方便之道用之。这法在《华严》《涅槃》中已见端倪。
  九、密乘也称“密咒乘”,密咒陀罗尼散见于小乘和大乘各种经典,如心咒、大悲咒之类。但密咒被解释为三密中的“言密”,被纳入三密相应的修行之中,与精气脉的运行机制相结合,在促进身心的转化中发挥特殊作用是密咒功用的提升,这一工作是在密乘中完成的。
  十、显宗菩萨乘教理规定,道中人在成佛前必须完成圆满资粮,成熟化度众生,修成佛国净土三项事,而这三项事也是在漫长的十大波罗行中完成的;但在金刚乘中成熟化众,修成佛国净土都有方便法门,这快速成就的方便法就体现在以果为道的佛身、佛国、佛财、佛事等四果的观修中。
  以上十个方面的教义是密乘不同于显乘,优于显乘的特色,也是佛教教义精华所在。


 
多识于2012年8月写于风景如画的天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