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202010190720000165046871838.jpg

        在《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2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阿来推出了全新定稿版《尘埃落定》,新版中还收入了《落不定的尘埃──代后记》和他在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的演讲《随风远走》,更具纪念意义。日前,阿来接受采访,分享了创作心得。


生活细节实打实


        《尘埃落定》以一个有先知先觉能力的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雪域高原上最后一个土司家族的崩溃,以诗意灵动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时代尘埃起落的寓言。凭借独特的叙述视角、诗性的语言、宏大的历史视野,小说出版20多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累计销量达数百万册,正如阿来所言:“真正描绘出了自己心灵图景的小说会挑选读者。”

        之所以当年从写诗到改写长篇小说,阿来直言,“我们中国人知道大历史,知道法国大革命是哪一年,鸦片战争是哪一年,但在历史观方面始终有一个缺失:我们不知道地方史,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那个社区、那个村、那个乡、那个县的历史,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仍处在一个悬空的状态。当时我在中学教历史,我觉得这些地方历史很重要,就开始作地方史的研究。”

        当时阿来走遍了阿坝地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查阅过的史料是小说文字的50倍以上,“我调查了18家土司的所有历史,以至于最后比这些土司家族本身的家族史讲得更清楚。《尘埃落定》里面的人物关系是虚构的,但涉及的制度、语言方式、生活器具、服装、饮食这些方面的细节都是实打实的,在生活中可以还原。那时候我把自己都弄得有点‘考据癖’了。”这也是作品能穿越时光打动不同时期读者的重要原因。如今重读旧作,阿来感慨万千,“我很难说自己在这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但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其中所作的努力。我至少相信自己贡献出了一些铭心刻骨的东西。”


作家跟着人物走


        “当年我写完《尘埃落定》,大家就说照着这个写,因为这种写法受欢迎。”可是阿来没有重复自己,“我既希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内在还是有艺术创新的冲动。我觉得我遇到的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不一样的形式,然后形式与内容之间互相生发,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当然艺术创新会面临一种风险,就是读者不认怎么办?阿来坦言,“虽然有时也有这种担忧,但在往不同方向上探索写作方式的那种冲动,会压过这种担忧。”在阿来看来,“读者是一个集合概念,心情、教育背景等决定了每一个人进入同一个故事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即便《尘埃落定》畅销了这么多年,但就中国的人口比例来讲,销量还是很少的。一部作品其实只能找到少部分人与它发生交集,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作家的责任就是尽量将作品写好,最好暂时忘掉读者。”

        根据阿来的创作经验,作家其实是在跟着人物走,“可能作家刚开始写作有一个动机,但后来文字不断流淌,那些人物登场以后,他们构成一种复杂但又符合逻辑的关系,这时候作家很难操纵故事,甚至作家变成了一个旁观、记录的人,在跟着人物走。至少在我的写作经验中,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而且往往处在这种状态时,对作品成功的把握会大一些。”


原刊于《天津日报》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