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当代文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诞生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回顾近70年的发展历程,西藏当代作家始终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经验,努力用文学作品搭建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用积极的文学主题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热情抒写西藏各族儿女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诚挚情感。在团结民众,凝聚人心,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积极关注、学习、吸纳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创作思想与价值理念,与时俱进,抒写各个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世态人心与社会变革,立足西藏讲好中国故事。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西藏作家檫珠•阿旺洛桑创作的《金桥玉带》热情讴歌了筑路先锋的英雄主义气概,诗歌把青藏公路喻为“金桥玉带”,生动诠释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亲密联系。降边加措的《格桑梅朵》记录解放西藏的历史,表现了西藏各族儿女心向祖国的真情,抒写了汉藏一家亲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通过政策倾斜、经济支持等方式千方百计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边疆民族地区也成为中国改革建设的热土。西藏作家以见证者的身份,书写下这些发生在西藏大地上的新史诗,契合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尼玛潘多《紫青稞》以地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偏僻村庄——普村为中心,描写了世代居住在大山内的藏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逐步转变观念,走出大山,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寻找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故事。尼玛顿珠的《扎西岗》讲述了在政策指引下先富起来的扎西岗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巴丹带领村民联营合作创办养牛场的艰辛与喜悦。吉米平阶《叶巴纪事》和陈人杰的《山海间》以散文或诗歌的方式,记录了西藏各级驻村工作队积极落实中央强基惠民政策,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书写了西藏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生动记录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关心,记录下西藏高原的每一个变化,记录下西藏各族儿女物质富裕、精神成长的历程,记录下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

积极关注、学习新的表现方法、技巧,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当代文学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产生了许多精品力作,西藏作家积极学习,推出了讲述西藏历史变革的革命现实主义佳作,如益西单增的《幸存的人》、降边加措的《格桑梅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风行一时,扎西达娃、马原等西藏作家,结合西藏传统文化的特质,创造性地推出西藏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日益受到重视,西藏作家结合西藏优渥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理念,推出了以马丽华《西行阿里》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散文。

 

二、从西藏当代文学萌芽至今,西藏藏族作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共同语、运用共同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少数民族作家带头学习、运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也就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从西藏当代文学萌芽至今,西藏藏族作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共同语、运用共同语。近70年里,他们为文坛奉献了许多汉语的精品力作。檫珠•阿旺洛桑、恰白•次旦平措是西藏最早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他们清澈、简洁的汉语诗歌成为那个时代西藏新诗创作的典范;次仁罗布是当下西藏文学的领军人物,他本科是学习藏语言文学的,后来从事写作主要用汉语写作,他用汉语写作的小说文字凝练纯净,表达准确,富有诗意,受到广泛的好评;当代西藏作家中有不少双语作家,他们在学习共同语方面成就显著,如平措扎西汉语写作的文化散文集《世俗西藏》《寻迹》,尼玛顿珠创作的剧本《扎西岗》,都在汉语文学世界里受到广泛的好评,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吸纳不同民族文化精华的态度与行为,为他们在写作上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可能。西藏作家也在共同语的书写中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借他们的作品将这样的经验与认知传递给读者。

 

三、西藏当代作家始终重视与我国其他民族文学的交流、交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输送优质内容。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培育出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西藏当代作家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为中国当代文学输送了优质内容。次仁罗布小说中对敬畏、悲悯、宽恕的书写,吉米平阶诗歌《纳木纳尼的传说》借远古神话抒写人与自然山水的亲密和谐,都富有现代意义,也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好评,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

1697715302205342.png

普布昌居,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26届高研班(文学评论)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