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跨到初一,仿佛从孩童一下跨到现在。多少岁月在奔忙中热闹淹没,一页页翻篇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从无邪孩童渐渐走近不惑之年,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到现今的小康生活,从中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唯一不变的是每到过年时万家灯火深处浓浓的人间亲情和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

        物质匮乏的小时候,从进入腊月开始我们就迫切地想要过年,因为过年有漂亮的新衣穿有美味的糖果吃。最重要的是过年做错事不会被父母骂。

        父母说“年”平时在我们村寨上面最高的神山上居住,进入腊月后他每天往山下走几步,直到大年三十会从我们房子的天窗走进我们家,就可以过年了。于是从腊月第一天开始,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小兄妹就缠着父母问“今天年走到哪里了?”父母就说“年”到了砍柴的那座山上了。明天又问年到哪里了,父母又会说到了放牛的那座山上了。每晚,我们在记忆模糊的山名里计算着年到来的距离,感觉那日子漫长又煎熬。而父母一定被我们的天真而不得不编造一个又一个关于年的美丽的故事。

        日子是指缝里的流沙,过一天少一天,年三十的前一天我们终于从父母口中听到年到了我们最熟悉又最近的山头,激动得想像着这个期盼已久的年到底长啥模样。后来才知道这个“年”是看不见的。

        天刚蒙蒙亮,人们踩着年三十的晨曦给逝去的先祖上坟祭拜。小孩们跟着大人在坟头烧冥纸磕头,陪大人一起念着“唵嘛呢叭咪吽”,缅怀着未曾某面的先祖,却因大人的哀愁而百感伤感。不一会儿村里的田间地头升腾起缕缕青烟,当阳光洒满小村庄时怀念和祈愿也随青烟渐行渐远……

        接下来忙碌起丰盛的年夜饭。掌厨的人和打下手的人在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中挥洒幸福的汗水,老人和小孩也各自玩的玩歇的歇,其其乐融融。

        母亲点上七盏酥油灯放在灶上熏上檀香祈福。“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年饭,喝着自家酿的青稞酒,不分老少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父母给小孩说除夕夜的团年饭必须要吃得饱饱的,传说除夕晚上睡觉时阎王爷会来称小孩体重,如果小孩子没吃饱就会被阎王爷带走的。吓得小孩们把肚皮吃得圆滚滚地才敢睡觉。到后来才明白了父母这一带恐吓的逼吃里其实蕴藏了对儿女们无尽无私的爱,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平时吃的基本上是素菜,只有团年饭才做得相对丰盛些,父母希望孩子们趁热好好吃一顿。其实此时不论饭菜可口与否,一家人吃的是团聚的心情,品尝的是浓浓的血脉亲情,开心快乐享天伦。

        后来有了电视,春晚精彩的节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不免感动“有了盛世中华的和平才有了百姓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日子”。从爷爷奶奶那一辈走过的旧中国到父母那一辈新中国的刚刚建立,他们走过了异常艰苦的岁月,所以更加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对过年团圆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愫。

        随着零点钟声的倒计时,村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父母说此时“年”从灶上方的天窗走进了家里,小孩们并没发现所谓的“年”这个东西,但注意力早已被楼上哥哥姐姐燃放的烟花吸引去,璀璨夺目的烟花点亮了小小村塞的黑夜,孩童心里害怕这样爆炸的声音却又欣喜这样美丽绚烂的烟火,或许这样的火花才是心里那个美好的“年”!

        小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要到零点时村民“抢头水”都会到雅砻江边背一木桶水,传说谁家最先抢到头水这一年谁家就最旺,所以大家特别认真对待这件事。“抢头水”的人要看属相相合,一家人里选两个和那一年属相相合的人去抢。有一两年我跟着嫂嫂或者姐姐去抢,她们背水桶,我拿一把点燃的松木柴照明,到江边时嫂子或姐姐把预先备好的炭火倒在一块大石头上,烧上柏叶檀香木,再洒一把五色籽(五谷),从江中取水洒几滴在上面,口中念着经文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完了舀一桶江水背回家。有时抢到了头水,有时被别人抢先了,不过只要背一桶新年零点的江水回家,就预示着一年的吉祥如意。

        孩童憧憬和期盼初一的新衣裳,一整夜兴奋得反来复去睡不着,到初一早上却沉沉睡去了。一阵鞭炮声和海螺声交织着叫醒了乡村宁静的黎明。睡眼惺忪的小孩看到父亲拿着噼啪燃烧着的柏树枝在所有房间里来来回回地熏香,嘴里不停地说着“桑昂桑昂……”(藏语,意为所有不干净的东西都被熏干净),柏香檀香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据说这是房顶最高处煨桑烟吹海螺敬诸神后再把整个房间熏香一遍,预意为辞旧迎新,将去年不好不干净的东西熏干净,让神灵喜欢住进到自家,为一家人在新年里祈福保佑。

        初一这天父母不会叫我们早起,他们早起准备好浓香的酥油茶和可口的饺子等我们自然醒来吃早餐。因为祖先认为初一被叫早起床,这一年都需要父母喊起床,而应该是孩子自己主动早起才有更好的意义。

        而恰恰是孩子们对穿新衣裳的渴望让他们自己早早就起来了。起床后父母又会告知你不能东张西望,第一眼先要看日出的那座山那个方向,预示着要像旭日东升那样生活做人。这样约定俗成的民俗还有许多,每一条里都充满着先人们对生活的积极美好的向往和正能育人的智慧。

        洗漱吃饭,穿上期待许久的新衣裳,兜里揣着父母给的糖果,每个孩子都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迎着初一的日出欢天喜地出门呼朋唤伴去,在春节的春风里朵朵向阳绽放。

        村里家家户户楼顶的煨桑烟夹着风马旗像祥云飘向辽阔的蓝天,门口多彩的经幡在晨风中猎猎飘动。又一个春天在家门前果树的枝头悄悄发芽……

 

    海莲青玉,女,藏族,本名周秀莲,四川甘孜州雅江县人。诗文散见藏网文摘、西南作家、长江诗歌等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