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章.jpg

王举章,字知三,男,汉族,生于1946年11月。祖籍静宁县曹务镇张屲村下庄社。民进会员,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文化、新闻、文学艺术工作。 

退休前曾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静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静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静宁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静宁县政协第5届常委。

社会兼职

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1—5届理事。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5年,现为名誉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受聘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主要业绩

受家族民间文化环境的熏陶,酷爱民间文化和乡土文艺。 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事象,编辑、出版《静宁民间故事》《静宁民间歌谣》《静宁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40年来他跑遍关陇大地、静宁县的24各乡镇,拍摄各类照片、视频、搜集整理文字资料。创办并主编内部刊物《静宁摄影》《关陇民俗》《成纪文苑》《西北民俗研究通讯》等文艺、学术报刊。至目前出版编著有《静宁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羲皇颂》《阿阳风情》《关陇文化探微》《甘肃民俗》《王知三文集》(6卷本)《关陇民俗文化散论》《关陇剪纸研究》《关陇民俗文化文论》《节日探源—话说陇东民间节日》等95本,2021——2023年组织完成了《界石铺镇志》《继红村志》编写,他的各类编著总字数超过了3000多万字。

参加民进会以来的20年中,他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展演、播映各门类作品千余件,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多次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嘉奖表彰,曾获优秀编辑、微影视创作优秀导演、优秀新闻工作者、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2005年11月,《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保护问题试探》获四川文化创新实践与人文理论成果办公室特等奖。

积极为关陇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论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建设等,撰写策划方案、组织实施。先后为宁夏、青海、江西、甘肃策划大型文化、旅游方案200多项,为静宁县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地方历史、苹果文化、乡村旅游建设撰写策划方案,发掘、探讨、整理、编写、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基础工作,建成了余湾乡苹果文化展馆、雷大镇仙人峡景区、曹务镇民俗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静宁县成纪文化城、界石铺镇高堡村村史馆、城川镇村史馆等10多处旅游景点。

1、理论贡献  王知三在从事地方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来,在国内民俗文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理论观点有: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提出了“伏羲文化圈”“关陇民俗文化圈”的理论。伏羲文化圈的提出,彻底解决了伏羲文化地域争论的问题;二是“关陇民俗文化圈”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关陇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狭窄的地域辖属问题,扩展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地,解决了地域文化相互争夺资源的文化怪圈。三是在国内首次提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的口号,并为定位和打造六盘山地区及静宁红色旅游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在2010年,又提出“妈祖文化圈”的理论观点,使东南沿海一带马祖文化现象有了理论规范。同时,近年,对宁夏泾源、隆德、西吉、固原,甘肃庄浪、静宁、崇信、泾川、灵台等县传统文化的定位、开发利用等都有理论涉及,并倡导六盘山地区黄金旅游线的建立和拓展。2015年,提出静宁县苹果文化、红色文化、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并进行论证推广。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都为当地民间文化、民间旅游的发展有了一个理论支撑。

2、伏羲文化研究  他采风田野,在六盘山地区的各县农村,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人类诞生、洪水世界、荒蛮时代的神话传说,内部出版《成纪神话》,引起国内神话研究学界的高度赞誉,策划、组织在静宁召开“伏羲文化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70多名神话、民俗、文化学学者、专家莅临静宁,对伏羲文化进行地域性研究。研讨会有学者首次发布“伏羲”氏早在7800年前创造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可提前2000多年时间;认同古城纪的地域范围,确立了“伏羲文化圈”的理论;以《“华胥“与“雷泽”辩》《伏羲生地辨析》《关于治平成纪的命名浅析》《成纪南迁史实》等为题,引经据典,对伏羲生地、功德、业绩等学术争鸣问题和伏羲地域文化的困惑、说法,深入探讨,标新立论、予以公正客观的论证。

3、成纪文化研究  王知三专事关陇地区地理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发掘历史文献,撰写论文《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研究窥视》《关陇神话圈与精彩的神话时代》《西王母传说的演化》《关于伏羲文化圈》《关陇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问题试论》《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思考》等20多篇。十多次组织国内学者、专家继续对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旅游资源、西王母文化、庆阳香包艺术进行考察、论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多次参与并完成国家重点课题,策划“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创建方案和六盘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方案、完成泾源县王洛宾文花园的规划、建设。

4、摄影艺术  组织成立了关陇地区第一家县级摄影协会——静宁县摄影工作者协会,多次组织开展摄影展览、采风、交流、培训活动。曾组织举办大型摄影艺术展览“今日静宁”“革命业绩光照人间”“巾帼风采”“爱我家乡”等。策划、组织《西北风情》大型民俗摄影展览赴上海展出,第一次把西北民俗风情带到上海,受到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拍摄了60多万幅反映关陇地区的民俗资料照片,建立地方民俗文化图片资料库。

5、“书香之家”事迹  他是当地读书、藏书、著书最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在静宁阿阳实验学校建立了2000册的“甘肃作家书库”,2023年为联系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为静宁特殊教育学校捐赠图书210套、作家个人图书40多本。先后为静宁县图书馆、读者赠送自己的编著一万册,受到甘肃省文化厅、省工会等8个部门的奖励。

除了工作之外,他把大半生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写作上面。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创建了美篇、快手、抖音、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微博,在新浪网、56网、中国民俗学会网、百度网等网站开设自己的博客,发表新闻类、地方历史研究、红色文化、民俗事项等文章一万多篇、图片15万多幅。阅读量近400多万人次,开办民俗文化讲座60多场。他基本上天天出去拍视频、图片,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为单位、企业、个人策划、编导、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纪录片100多部、快手、抖音上传短视频3000多个。

他坚持写读书日记50多年,出版了《世事心语》,现保存了300多万字的日记资料,成为静宁文化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