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史诗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德钦县境内能说唱《格萨尔》的不到十人。阿牛,就是其中之一。

       阿牛出生在德钦县升平镇巨水村雾浓顶村民小组,从小没上过学。可他从小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学唱弦子、锅庄,跟着大人们跳舞。那时村里有一位老人会说唱《格萨尔》,大人小孩空闲时都喜欢到他那听他讲《格萨尔》的故事,听他唱那来自远古的妙音。没上学的阿牛很多时候只能帮着家里人放牛,于是他就有了大把的时间来学习各种民间的歌舞和说唱。他经常抽空跑到格萨尔艺人那里缠着老人给他讲格萨尔王的故事,唱格萨尔的故事,而他自己常常听得入迷,连牛儿进了庄稼地也不知觉。这还不算,他还常常强拉着小伙伴,甚至大人们来听被他弄得叙事杂乱、曲调生涩的《格萨尔》。久而久之,《格萨尔》的英雄故事,以及麾下个性鲜明的大臣战将,还有那跌宕的音律都深深嵌进了阿牛纯真的记忆中。

       长大后忙于生计的阿牛,很长时间没有再碰《格萨尔》了。

       1997年的一次机缘巧合,阿牛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掉,用仅有的6000元在当地喇嘛寺借给他的仓库里,建起了一所专收孤残、贫困儿童,致心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十多年来,他一直苦苦支撑着这所付出全部心血的小天地。如今,学校在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开办得红红火火,学校的日常工作步入了正轨。阿牛那久违了的《格萨尔》情结又自心底萌发了出来。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民间文化娱乐形式的变化,《格萨尔》逐渐淡出了德钦人的生活。老的艺人大都已经离世,能够说唱《格萨尔》的人少之又少。阿牛遍访了德钦境内的掌握格萨尔说唱艺人,和他们交流、学习,以期能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他利用外出的机会,在各地搜寻《格萨尔》各个说唱版本。目前他已经收集到了各种藏文版的《格萨尔》书籍近五十本,他一直希望在学校里开展关于《格萨尔》的课程。

       2013年9月,阿牛被迪庆州藏学研究院和德钦县文化遗产保护所推荐参加了在甘肃兰州举办的“中国多民族《格萨尔》史诗研讨会”,期间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史诗进校园”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了他的说唱技艺。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激动地对他说:没想到啊,真没想到,原以为云南藏区已经没有人能说唱《格萨尔》了,可从你身上看到了迪庆《格萨尔》传承的希望!

       研讨会结束了,可是专家们对他说的话却时常回荡在耳边,阿牛决心利用自己学校的平台,尽己所能将《格萨尔》这一藏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德钦传承下去。

       2014年5月,在德钦县文体广电局、迪庆州文化馆、迪庆州非遗中心、德钦县文化遗产保护所的帮助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斯(萨)尔》传承基地”终于在阿牛的普利藏文学校挂牌了。

       阿牛心力憔悴,常年折磨他的心脏病又复发了,他只能在家静养。可他舍弃不掉学校里的孩子们,放不下久久萦绕在他心头的格萨尔王和他的将臣们。他还是时常拖着重病的身体给孩子们讲述那古老的、激励人心的故事,这故事他将一直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