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传统藏式建筑工匠世家的尼玛,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一位年轻有为的藏族企业家,虽然拥有物流、商贸、驾校等多家收益可观的企业,然而他最看重的却是2015年才创办的玉树市拉布民族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尼玛在通天河流域藏族传统村落中。

  尼玛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一位年轻有为的藏族企业家,虽然拥有物流、商贸、驾校等多家收益可观的企业,然而他最看重的却是2015年才创办的玉树市拉布民族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尼玛出生于传统藏式建筑工匠世家。他说,继承先辈的事业,是为了留住藏族传统村落的样子、留住世代传承的工匠技艺、完成一个卓巴(牧民)关于乡愁和回报的心愿。

  尼玛的家乡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长江源头干流河段通天河从这里奔流而过,凛冽的山风雕刻着青藏高原雄奇的姿态。

  1981年,尼玛出生在一座藏式古碉民居中。父亲是建造传统藏式建筑的好手,母亲和高原上其他妇女一样,每天料理牦牛、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尼玛的哥哥是位僧人,他还有3个妹妹需要照顾,因此,尼玛早早地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放牛、种青稞、修路,这些活计填充着尼玛关于成长的记忆。

  有时,父亲出门干活的时候,会专门叫上尼玛。木雕、石雕、藏式建筑特有的图案及构图……每样技术,父亲都手把手地教给尼玛,可是尼玛却学得有些漫不经心。“小时候,总觉得这是没用的东西,我想我的人生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回忆起少不更事的岁月,尼玛唏嘘不已。

  17岁那年,尼玛揣着家人卖青稞换来的40元钱,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在玉树县(今玉树市)的工地上,一天8元钱的收入收不抵支,让他着实挠头。1999年,在政府拖拉机扶贫项目的支持下,尼玛跑起了运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随着虫草价格上涨,尼玛依靠玉树作为优质虫草产地的优势,转行做起了虫草生意。

  诡谲商海,变化莫测。几经浮沉,尼玛终于成长为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他连续创办了物流、商贸、驾校等多家企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用尼玛的话说,他终于成为梦想中“洒脱爽快的康巴土豪”。

  然而,家乡呢?古碉呢?还有父亲心心念念的祖传手艺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以惨烈的方式唤醒了尼玛心中沉睡的乡愁。

  “玉树地震对于玉树人思想的影响,我想也和地震一样。如果说,几年前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康巴土豪,那么地震之后我变了,玉树人也都变了。我们必须面对早就该面对的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尼玛说。

  尼玛的家乡有着深厚的建筑工艺传统,家家户户都有唐卡画师、木石工匠、制陶泥塑艺人。玉树地震中,村寨里那些用传统石砌工艺修建的房子基本上没有倒塌。

  在玉树重建过程中,尼玛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重建的家园应该是什么样子?此时,那些岿然屹立的藏式古碉给了尼玛无尽的启发与力量。于是,尼玛组织起身边掌握传统藏式建筑技艺的亲戚朋友,成立了一支重建家园的民间队伍,并于2015年创办了玉树市拉布民族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这支建筑队伍不起眼,到目前也基本上都是赔钱的,但是这支队伍里的每位工匠,都称得上是‘非遗’传承人。我相信,我们用传统技术建造的50米高的碉楼,也能像先辈建造的碉楼一样屹立百年。”尼玛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尼玛结识了著名藏族建筑设计师马扎·索南周扎。在马扎·索南周扎的引领下,尼玛对传统藏式建筑文化体系的了解不断深入,并积极参与了保护通天河流域藏族传统村落的社会行动。

  目前,玉树市拉布民族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明确了发展规划,就是服务基层村落社区的建筑经营、寺塔古建维护、现代仿古民居建设以及非文物性质的古建民居室内装饰、设备条件改良。

  “今后,我们希望有机会和相关研究机构深入合作,逐步搜集梳理传统藏式建筑工艺理念,把优秀的传统藏式建筑工艺技术申报为‘非遗’项目,为现代藏式建筑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尼玛说。

  “尼玛”是藏语,意为“太阳”。历经风雨,尼玛现在有了一个比当“康巴土豪”更高尚、能像太阳一样照亮心灵的理想——让自己成为藏式建筑发展的一块基石。

  “经过这么多事我终于明白,继承父辈传下来的藏式建筑事业,才是我的财富之源和最终归宿。”尼玛说,“未来,我想写一本书,名字叫《卓巴的故事》。书中,我会原原本本地写出牧民的真实生活。我们曾是这个传奇里面的故事,而传奇在通天河畔静静地沉淀着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