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十年磨一剑  《凉州藏文典籍》出版发行.jpg《凉州藏文典籍》(15卷)出版发行。

  裸脊装订、滚金边,将传统与现代装帧艺术完美融合……按照原貌全彩影印的《凉州藏文典籍》(15卷)近日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从2009年立项到出版,这套图书前后历时10年,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来源和基础。”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副会长、《凉州藏文典籍》主编之一道周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整个出版工作历时10年

  古凉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历史上,月氏、匈奴、羌戎、吐蕃、吐谷浑、党项等古代少数民族都对凉州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凉州藏文典籍是其中之一。道周告诉记者,这批珍稀藏文典籍,最早的是吐蕃时期的写经,最晚的为明万历年间的作品,历经唐、宋(西夏)、元、明4个朝代和时期,内容绝大部分属于藏文《大藏经》,另有少量吐蕃经籍、木牍等文献资料,弥足珍贵。

  《凉州藏文典籍》主编之一苏得华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省武威市文博部门陆续把散于各处的藏文典籍收集在一起统一保管,为保护这些民族文献免遭破坏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文化政策逐步落实,当地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机构,并积极组织专家对这批藏文典籍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经过一个月时间紧张整理,初步将凌乱不堪的400多函5700多卷经书整理成形。当时,由于时间紧、人员少等多种原因,没有进行编目登记,只是以藏文经书传统收藏方式打了100多个包,暂时存放在武威博物馆库房里,也没有进行文物登记。

  2004年12月,武威市组织专家对这批藏文典籍进行了抢救性系统整理,由于当时人力、财力等各种制约,经过近5年的辛勤努力,凉州藏文典籍终于整理成形,作为珍贵民族文物得到国家资助,保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意见不统一,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苏德华说:“说到底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批藏文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出版工作最终正式提上日程,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甘肃文化出版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整理出版过程中,为保证原貌,对这批原文献进行拍摄就花了五六年时间,再加上组织专家往返于兰州和武威之间,对部分原文献进行深度整理和勘误,整个出版工作历时10年之久。

  “古籍整理出版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积累的大事,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既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道周说。

  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凉州藏文典籍》处处凸显着精致、精工、精湛。

  道周举例说,凉州藏文典籍原文献封面及扉页上绘制的各种精美佛画,是研究唐卡艺术的珍贵资料。就所选用的纸张均为上等藏纸而言,历经唐(吐蕃)、宋(西夏)、元、明等各个历史时期后,依然保存完好,造纸技艺与装裱技术十分高超,是研究中国古代藏族造纸技艺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原文献中诸多后记题跋中注明的年代,均使用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皇帝年号,而不使用藏族传统纪年法,这一现象十分罕见,是研究藏汉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蒙藏政策的重要史料。

  此外,原文献均使用金、银、珍珠、珊瑚、海螺等贵重材料研磨成粉,精工抄写,尤其是佛画绘制原料,大多采用宝石类矿物质原料精心绘制,表明古凉州是一个富庶之地。

  道周说,现在所抢救保护、整理出版的《凉州藏文典籍》,是中国古代凉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对研究中国古代藏族文化发展意义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能推动国内外藏学研究,促进藏族文化传承保护,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道周看来,一是全套文献历史悠久,完全可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吐蕃历史文献、吐蕃写经等藏文典籍媲美,是有关藏学研究和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的资料宝库;二是全套文献多属手抄本,而仅有的4函朱刻本又属绝版,在版本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三是从地域特征上分析,凉州藏文典籍产生于凉州,是凉州特有的民族文化珍品;四是年代更早,数量更多,抄写用料更昂贵,历史文化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