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学者18日在拉萨表示,据推测,位于西藏西部的皮央东嘎遗址群中新发现的墓葬群,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其中墓葬的文化发展序列和年代框架持续1700余年。

  2020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17日至19日在拉萨举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杨锋博士就最新阶段的皮央东嘎早期遗存的发掘与收获做了分享报告。

  皮央东嘎遗址群位于西藏阿里地区,1994年—2001年期间先后开展了七次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为探索西藏西部早期的社会与文明,厘清其在西藏文明中的地位,2018年—2020年继续实施该区域的考古发掘,其中四川大学主要承担了在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工作。

  这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新发现墓地10处,对其中8处墓地进行了试掘,共清理墓葬68座,新发现遗址10处、石器地点1处,对其中6处遗址进行了试掘,完成了系统的碳十四测年,建立起了该区域基本的年代学框架等。

  杨锋说,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方面的特征变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推测68座墓葬分为四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公元6世纪、公元7世纪—公元11世纪。

  墓葬随葬品丰富,包括陶器、铁器、铜器、海贝、蚌饰、料珠、木器等,普遍存在随葬动物的现象,有羊、马、牛等。葬式包括捡骨二次葬、屈肢葬。

  “基于皮央东嘎区域的考古资料,从墓葬形制、随葬品、墓葬年代与分期等综合考虑,形成初步结论。”杨锋表示,皮央东嘎区域的文化和人群是连续且比较稳定的存在。文化发展序列和年代框架自公元前7世纪—公元11世纪,共计1700余年,连续不断。该区域人群、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应与当时西藏西部的主体人群和文明是一致的,应属于青藏高原文化圈的范畴。该区域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可以见到与周边不同区域的文化联系,其中也包括与内地的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