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震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作为三江之源的玉树,即刻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中央到地方紧急进入救援状态,在玉树展开了最大限度的搜救工作。此时此刻我们更多地关注救援的进展情况,一个个生命的奇迹都令我们欢欣鼓舞。

    如今抗震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在关注了一个个救灾片段之后,我们平静下来,从整体上来回顾这段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岁月。

    地震发生后,民族画报社记者成卫东迅速赶赴灾区,整整六天时间内,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一幕幕感人场面。他返京后,记者第一时间与其联络,请他讲述那些在玉树的难忘时刻。

    昔日玉树——中华水塔 佛教圣地

    成卫东曾四次前往玉树地区,玉树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说:“我作为一个媒体人,近二十多年来,把西藏和西藏以外的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所有的藏区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青海是除西藏以外,藏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玉树藏族自治州在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地方;是三江之源,号称中华水塔。”

    成卫东如数家珍般描绘震前玉树的一处处经典:“结古镇是州府县城所在地,位于结古镇东彭措达泽山上的结古寺,距今约有2000多年历史,是玉树北部著名的萨迦派主寺。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以建筑群落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学者众多而著名,鼎盛时期全寺僧众多达上千人。1937年藏历12月1日,第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返藏途中在结古寺圆寂。”

    历史上玉树曾经是青海省内贫困县之最,但成卫东说,震前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结古镇的城镇建设、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但这次大地震中,所有这些几乎全部被摧毁。”他摇摇头,神情略显悲伤,一再强调“摧毁”一词,“这次地震对玉树五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摧毁性的打击。”

2006年8月18日,震前玉树。

2007年7月23日,震前玉树赛马场。

    汶川地震时,成卫东曾在一线进行了报道,他将两次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对比:“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地域环境不同。地域环境决定了抗震救灾所面临的具体实际情况。比如:在汶川救灾的时候,不用考虑夜晚怎么过、没有地方住怎么办,但是在玉树就必须考虑。因为玉树的海拔高,平均海拔是4000米,温差大,中午你可以穿衬衣,但是夜间则是零度以下,盖一床棉被都不行。”

    震后玉树——抢救生命 高于一切

    作为记者,进入玉树的第一感触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到达玉树巴塘机场的时候,成卫东描述当时的情景:“在那里我看到男男女女、有公安、武警、当兵的、老百姓,大家从车上抬下来一个人,全部用手举着担架,甚至有的举着被褥,往机场里面送。”

    面对此情此景,成卫东没有忘记新闻人应有的准则,他说:“决不能影响救援人员的施救工作,始终要铭记——生命高于一切。”

    在救援队伍抢救伤员的间隙,一个粗壮的身影冲成卫东走来,边走边挥手打招呼,好像是老熟人,但是他们并不认识。原来,“他是青海西宁体工大队的一个摔跤教练,蒙古族的巴特尔,因为他长的粗壮,第一个抬着担架向前跑的就是他。当我问到他怎么到这里的时候,巴特尔说:‘14号地震之后,我开上自己的车,带上汽油,带上自己的被褥、吃的喝的,就从西宁开车到玉树来当志愿者了’”。

    巴特尔是成卫东在玉树认识的第一位志愿者,他的善良、志愿者精神令成卫东动容,成卫东语气中略带激动地说:“大地震中,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体现在这些可爱的志愿者身上。”

    由于地震发生之后,所有的救资源源不断运进灾区,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包括寺庙的很多僧人都参与到了搬运分发救灾物资行列中,特别令人感动。僧人们除了守寺、护寺,抢救自己寺庙的损失之外,还参与到穿桔黄色、白色、绿色服装救援大军行列中,为这只救援大军增添了的一种象征性颜色——绛红色。

2010年4月17日,来自各地的寺庙僧人主动参与救援行列。

    成卫东回忆说:“玉树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民宗委主任来西,欣慰地告诉我,地震发生后,来自西藏昌都地区、四川周边以及玉树州周边很多寺庙的僧人自发组织起来,参与了这次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比如说在结古镇的街头,每天清晨你都能看到僧人们支起大锅在那煮饭、在施粥施饭,所有路过的人,只要伸手,就会免费给你吃的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