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下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金珠玛米》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牛颂、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导演杨蕊、昌都市外事办书记张青、重庆出版集团资本运营总监谭鏖等片方代表,以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嘉宾认为,《金珠玛米》以一个巧妙的视角侧面展现当年为解放西藏奠定重要基础的“昌都战役”,以“对话”叙事的姿态进行艺术地呈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有很大拓展。

       杨蕊 《金珠玛米》导演

      因为各种原因,这部电影运作了大概四五年光景;因为题材特殊,一直处于筹划之中。2015年我临阵受命,在即将面临西藏解放60周年纪念时接受了此项任务。影片是为了纪念昌都解放,西藏解放的第一面旗是插在昌都,这里是进入西藏的一个门户。

       在我看来,西藏解放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在近代的一次亲密接触。在电影中我更希望展现人性,在面临大历史变革之前,西藏各个阶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性碰撞,两个不同的文化族群在大的历史变革前怎么弥合裂痕。不能停留在谁去解放了谁的层面,解放是双重的,是两个陌生族群的碰撞与融合。全片在西藏昌都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拍摄了两个多月,在西藏稳维形式最严峻的地方,全部真刀真枪,剧组用钢铁般意志完成了电影的拍摄;全程零事故,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人员伤亡、动物伤亡。在后期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影片是以一个平视、客观的视角进行的创作,我们希望能够做一部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西藏历史、对得起时代的作品。

       牛颂 《金珠玛米》总策划、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

       昌都政府文化局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很大支持。这部影片的创作也对少数民族电影质量提升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在传统的少数民族电影优势上提高艺术质量;二是探索类型化的创作,来增加少数民族电影故事共享性,以获得更多的观众;三是加大投资,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少数民族电影。

       正面去写昌都战役不太好表现,不适合在大银幕上表现。这部影片把战争作为背景,去表现宏大叙事下个体的精神、解放大背景下藏族人的精神与生活,并且走类型化的风格。影片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解放过程,也反映了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投入的精力和做出的牺牲。

       片中藏族演员阵容是目前藏族演员中最强的,他们参演过很多作品,片中的表演很好。整部电影的完成度比较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让各个民族的观众都喜欢看,要提高故事共享性,最好的途径就是走类型化创作的道路。

       徐远翔  阿里影业副总裁

       影片的编剧、导演、摄影都是博士,可能是目前中国电影主创中学历最高的团队。影片的视觉效果的呈现非常震撼,很多花很多钱做出来的商业大片都没有达到这种效果。这部电影“三无一有”,无IP,无大明星,无概念性,但是最好的IP效果就是十八军,因为当时是和平解放,其中有一种情怀。我相信所有在1949年10月1日后往西走、寻找和平的中国军人,他们身上也是有很特殊的情怀。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请十八军或者当初藏族亲历者的后代去看这部电影。做市场调研时,我们发现很多90后、00后比想象的要爱国,要“左”。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利用你们的影响力把这部影片做更多的点评和推介,也许会产生一个很奇特的市场效果,当然影片本身具备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许柏林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西藏的影片说绝对一点是最难拍的影片。因为做影片,我有幸三次去西藏接触各方面的领导,他们给我们介绍其中的复杂,里面民族众多,光藏族就有各种分支,宗教还有各个派系,再加上政治因素、历史因素,以及高原的地理环境,能拍出来十分不易。

       影片故事讲述得很深刻,深入到了藏族历史、文化和生活当中,不再从外面写一个故事,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心灵实际。这些人物很有张力,没有哪一个人物是为了概念,都是电影叙事推着往前走,很完整。电影在艺术综合性的表现上很有成就,音乐震撼,对西藏高原的质感,对历史宗教的质感表现都很到位,电影的声音、演员的表演各方面都不错。这部影片给我们在今后如何反映民族题材方面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很有示范意义。

       饶曙光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这部影片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一个重大拓展,某种意义上有方向性的意义,它非常智慧地把过去的“解放”叙事变为“对话”叙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也要参与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这部电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对话本身就是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趋向,我们要坚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对话叙事打开了很多的空间,如对人性层面的展示,包括对民族间的展示。这个空间是一个艺术创作和艺术想象的空间,充分的释放开来,从而进一步释放艺术创造的想象力。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团队不断成长,从人才角度提供了支撑,我们能够完成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从电影化讲好故事的升级版,也为少数民族电影获得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影片镜头语言的感染力,音乐、节奏各方面都达到了非常好水平,这样的创作内容一定能够激发相当一批年轻观众的兴趣。

       要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等方面来提升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水平,提升它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推动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   

       马维干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编剧

       这部影片涉及的昌都战役本来是非常敏感的事件。因为这一战役才实现了西藏和平解放,在现代民族大团结的特定背景下,不可能正面写昌都战役,我原来挺担心,后来渐渐进入了剧情,确实非常感动。这部影片在战争题材方面有很好的突破和发扬,没有写昌都战役怎么打,怎么派兵和布阵,而是把昌都战役放在背景,这个表现的角度在军事题材电影方面有很大拓展,应该好好学习借鉴。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宣传册讲是西部热血史诗巨制,我觉得在民族电影上能够在类型化的探索上做得如此到位,这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民族电影要走向市场、让更多观众接受,更需要在类型化走得更远一点。这部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类型化上做得非常到位。电影主创有那么多的博士、硕士和老师,对于电影艺术掌握得那么熟练的新锐艺术家们参与,电影确实在电影化的表现上让人震撼。航拍镜头非常棒,诗化的语言,寓意让我们感动。

       向云驹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这是一部好影片,超出期待,超出想象,“金珠玛米”这个词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会让我们想起解放军到西藏,会想到新中国的成立,想到对西藏的和平解放,一直到现在西藏和祖国的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充满正能量、正面意义,历史含量很丰富,这部影片很好地挖掘和解读了历史事件。

       这部影片本身也一个民族团结的结果,主创都是汉族同志,还有一批电影新锐,演员主要是少数民族,这个结合很好,少数民族演得也很好。这是全方位的投入,整体水平很整齐,可以看到后面创作团队的阵势。

       过去西藏的影像或者电影都是仰视角度比较多,这部影片第一次这样大体量的航拍,大体量的俯视,对西藏的呈现非常到位,而且和故事情节十分吻合,里面的环境山水完全是高质量的,一流的纪录片水平,让人十分震撼。民族题材最后看成了西部片,这是很好的审美享受,面具这些带有西部牛仔形象的道具运用,至少是对年轻人、对市场有益的探索,对电影创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部影片实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概念、或者是人性很强的影片,但又很好实现了纪念昌都战役的目的。电影巧妙回避了一些复杂问题,在可以展开想象的地方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侧面写历史同时又正面表达了正能量、主旋律,达到了我们想说历史的结论,值得肯定,更值得表扬和宣传。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影片是主旋律电影,也是献礼片,同时又是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确实在传播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而且有一定成效,很不容易。

      第一,影片其实对于西藏地区做了阶级分析,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的社会分析,但是我们又没有直接表现正面战争或者对这些人物丑化,这个作品相对把复杂性解决得很好,提高了传播力。

       第二,把故事变了,不再是解放昌都战争性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水与火考验下的爱情故事,做类型化探索。通过前端的情感故事,把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交代清楚,能够让观众看到历史环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

       电影有非常好的完成度,在少数民族作品当中确属非常好的,人物基本扣得住,女演员很有爆发力,表演到位。整体剪辑节奏非常好,对画面的控制、转化控制也不错,而且大量的空镜头、大量跨时间的镜头组合,提高影片诗化成分。

       这部影片一开始走的是正面呈现的道路,然后变成情感故事。如果一开始就纯粹些,把历史背景全部推到后面,这样情感故事的层次、节奏会更舒服,现在情感故事被切开了,不那么动人心弦。打斗场面、血腥场面太多,没有太多悬念性的动作画面,其实可以减一些。

       梁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影片名字对未来发行,可能会有一点影响,我们从小知道金珠玛米是什么,就会怀疑解放军的影片没有什么可看的,但电影十分震撼。作为创作人员,在西藏四五千米的海拔之上,难度可想而知。创作团队付出了很大辛苦。主创团队都是博士,连摄影都是,原来读到博士能拍好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既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能在创作实践中达到这样的水平,应该致敬。

       电影画面、影像、镜头、语言,已经不是一般的电影,非常专业,特别工业化。能够坐那完全不走神,完全在亢奋状态的电影还是不多,这部电影算是一部。摄影、导演,包括美术,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景的质感、服装的质感,包括配饰都相当到位。

       航拍的俯瞰镜头实现了自然的表达,雄鹰、秃鹫、峻岭,视听语言用得非常好。最后一个镜头,我很喜欢,它是一个点题,又特别是主旋律的丰碑,从前面一直过渡到那很自然,使观众对这场战役、对昌都的解放肃然起敬。在影片里面用了纪录片的镜头,用的恰到好处,给整部影片增加了真实感。

       李春利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没有想到电影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段战争,看完以后非常震撼。可以负责地说是我近段时间在这看到的最好影片。没有想到导演是女的。影片把这么大的历史事件,这么大的战役,从一个人的视角、一个人的战争来表现,把千军万马进藏推置到远景,近景把人放大了。影片刻画了一个青涩的小战士,他不是天生的英雄,但是他带着使命,进入到山谷里后逐渐成为了英雄,这个过程非常好看,让观众感触到正是因为战争才有和平,一个个小人物的舍身取义铸就这样一段历史。

       影片非常有特点,从一开始就让人进入情景,剧本和结构很讨巧,无论是土匪、头人、藏军几股势力的博弈,还是解放军的形象,全是通过客观的叙事展现。平凡里面透着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人物非常有特点。语言特别精炼,富有哲理,带着对生活的思索。女主角写得非常好,尤其是情感的把握,对金珠玛米的敬意,以情感作为纽带、作为力量,拯救了他们。所有人对宗教都充满敬畏,并没有宣扬盲目的迷信。电影中有古希腊悲剧的力量在里面,包括面具、火、祭祀、音乐,充分展现了古希腊戏剧悲剧的力量。

       赵宁宇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

       在西藏拍戏,平均海拔是4000米以上,最高到5000米,而昌都地区是西藏最凶险的地方,机场是全世界最难降落的机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杨蕊导演的《金珠玛米》是以政治形态为主导的影片,也有风土人情,还有爱情主题。

       几个方面的细节值得赞美,折射出前期的准确和支持非常难得,包括背包的打法,等等。十八军是冀鲁豫地区的部队,以山东、河北、河南地区为主,所以指导员的口音有所体现,这些非常难得。藏族演员虽然是话剧演员,但是他们表现的是他们民族性赋予他们的,有独特的表现力。洛桑群培,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他是藏族的影帝,他获得了金马奖的影帝,去年也在美国得奖,老爷子特别有趣、坚持、执拗。

       《金珠玛米》的完成度非常高,在当下照这个方式来拍摄是非常好的。唯一的遗憾,由于藏族演员过于突出,男一号被比下去了。最后提一点,西藏电影不能单打独斗,对于少数民族题材,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划、论证,更需要各方力量的有效支持。一些声音汇总起来,会推动有关部门对于这类题材的认识,把我们负担的艰难,变成电影创作共同的财富,因为我们有案例、有人才、有经验、有专家,对后来的创作有帮助。

       皇甫宜川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当代电影》主编  

       战争片最好的叙事方式,是在战争之下去发现个体的情感,发现战争之下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普通民众层面所产生的故事和情感交流。这部影片商业性不是那么强,它的艺术层面、文化层面,对那场战争带来的冲突和融合的表现,远高于其他类似的影片,这部影片和少数民族艺术片有很大的区别。影片提供了一个普通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从不信任到信任、从猜疑甚至搏斗到最后的融合,这样一个类型化的结构对我们战争题材或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创作是非常好的示范。

       这部影片演员呈现的质感和内心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爆发力,跟镜头、语言能够相匹配的表演,呈现得特别好。影片在两极镜头,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对人物内心和外在形象的塑造,提供特别好的帮助。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情感呈现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部影片因为有了音乐和与之相应的表演、剪辑等,诗意的部分,在类型化基调上突破了或高于内心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意味。

       少数民族电影如何把题材和地域性创作的困境或限制变成一种创作的动力和创作方法十分重要。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

       《金珠玛米》已经突破了一种主导意识,不是简单的一方对一方的解放。在影片中解放军是无意中介入了藏族内部的恩怨情仇,解放军、藏军、土匪、村里的头人,几种势力博弈。在这种场所进行博弈,每一种人性都迸发出来,在几种人性的势力激烈交锋中,谁的人性最有魅力、最有光辉就要打败其他邪恶的人性,就会占上风而被人们接受,这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对话叙事。这种解放比《西藏的天空》人性的启蒙更进一步。站在这样的艺术制高点上,以后可能更多的少数民族题材能够被呈现,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质量会比前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现在少数民族题材拍摄有两个方向:第一是比较直接地表现民族政治、团结,这种很概念化,也是政治需要;第二个是以少数民族题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表现超越少数民族关系的深奥哲理。这两种都是必要的,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化,真正以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来构建类型特性,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部影片给了今后创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秦喜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金珠玛米》是一个入藏解放军的问题,我非常想看到中国电影在新的年代如何展现历史,看了开头之后,的确很喜欢,镜头、音乐非常的高质量,很激动。

国际上西藏问题的观点跟我们国内的观念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呈现的。拍摄这类题材的影片如果想走到海外去,就有一个跟国际关于西藏话题的对话问题,这部影片这样做是非常巧妙的,通过一个个体来展现,回避了敏感问题,也显示出主创的国际视野,把它放在一个背景上,弱化了两种话语的矛盾。这是中国艺术家、中国导演的责任,西藏的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金珠玛米》脱离原来的解放叙事,是藏族对汉人的视角。如果汉人小战士成长性再强一点会更好一些,缺少一点理性、逻辑的支撑。我特别喜欢央金这个角色的处理,很有现代女性的特点,一方面在体制里面被迫嫁给头人,另一方面她其实很有自主性,这个角色处理得非常好,不是唯唯诺诺的女性形象,在力量上跟男性有一种匹配的感觉,状态很一致,有整体感。

       谭政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从演员角度讲确实表现不错,虽然汉族演员被藏族演员比下去了,但王紫逸这次的形象比他以前的好,这次的军装以及脸上的皲裂的皮肤,造型一下就帮他融进了角色。故事编织不错,通过一个藏族女孩把昌都战役的各方势力、各主要人物融合在一条叙事线上,设置很巧;虽然是一个多方的情感纠葛,但处理得很温和自然。王紫逸角色的处理,不是英雄化的叙事,出场时非常落魄,人物走向编织不错,最后才把名字叫出来,这个设计很好,因为历史的丰碑正是由无数的无名英雄铸就的。

       镜头控制非常成熟,剪辑简洁干脆,配上音乐,开场简单几个镜头便把人们对雪域高原的想象极富韵味地呈现出来了。虽然用了大量空镜头,却没有给人重复之感。这些空镜头与写实叙事镜头组合使用,呈现写意叙事的美感。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一个陷阱,因为不可能所有的镜头都拍得那么美,这时两者组合就不会很圆融,比如最后那场战斗。另外有一点遗憾就是两场战斗的处理,环境的选择和调度稍欠理想,造成弱的一方成功逃脱稍欠信服力,好在通过剪辑有所弥补。

       张青 昌都市外事办书记

       作为这部电影的直接负责人,从头到尾参与了电影,也感受了杨蕊导演团队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在西藏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坚守了近三个月。大家对我们的电影非常关注,并且给予了几乎一致的肯定评价。专家对影片的肯定,对下一步昌都的电影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昌都战役是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中国大陆解放战争最后的一场战役,是西藏的淮海战役,历史意义重大。通过杨导的努力,对《金珠玛米》进行了独特的呈现,对我们昌都来说意义重大。在西藏反映这段历史的应该是第一部,是比较完整的第一部,意义重大。

       谭鏖 四川出版集团资本运营总监

       投资这部电影,首先是情怀。四川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大后方,当年和平解放西藏大军的后代现在都生活在四川,包括我们身边很多的同学、朋友,可能他的爷爷、爸爸就是十八军的老战士。当时杨导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们,杨导说,这确实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我们要用更符合电影艺术的语言,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趣味的语言去拍它,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我们。而且是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坚持拍电影,真的被主创团队精神打动。

       在高海拔地区拍摄电影艰苦,我也代表集团邀请各位将来有什么需要在高原拍的题材可以到我们的景区,我们在藏区有三个景区,从海拔1800米到海拔3400米以上,不用担心高原反应,酒店和餐厅都全供氧。景区景观非常丰富,有草原,高原湿地,峡谷,同时有古朴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