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作构思
  米拉子子是藏语音译过来的,大意是长不大的孩子。我第一次听到“米拉子子”的传说是这样的:一个藏族朋友说米拉子子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一个精灵,只有心地纯洁的小孩子可以看到。她的面貌是一个小孩子的样子,而且她永远也长不大,所以她感觉很孤独,只喜欢跟小孩子一起玩,他可以变化出小孩子喜欢的任何东西来。但如果小孩子一直跟他玩就会忘记回家的路。藏族人都相信米拉子子是真正存在的.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米拉子子的故事,并在小孩的脖子上带上铃铛,以免被米拉子子带走。这个故事打动我的就是每个藏族人在讲述它时,从来没有人把米拉子子形容成是骗走小孩的坏人,他们会认真的说米拉子子是个可爱的孩子,她只是很孤独。他们会说她的头发是金色的,她的皮肤很白……这种情感没有好坏,而且带着一丝同情。没有我们常看见的正义战胜邪恶,它只是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正是这种自然的态度打动了我。我就决定要做这个片子了。当然,对于剧本的改编和再创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一件事的发生不同,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想,一个会变各种神奇玩具的小孩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是充满吸引力的。小孩子喜欢跟她玩,也是自愿跟米拉子子玩的,而且会玩得很开心,因为她是快乐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孩子失踪了这肯定是一件坏事,但其实谁知道呢,就象人没死过又怎幺知道死了后到底是痛苦还是快乐呢?后来我觉得藏族人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说得悲惨跟他们的宗教也是有关系的。他们深信人是有灵魂的,也相信转世轮回。其实他们的宗教意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汉语里“身体”这个词在藏语里就是“剩下来的东西”。还有他们的习俗天葬等等。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死观跟汉族是有区别的。
        片子没有明明白白的讲故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看不懂。但我觉得为什幺就非要懂什幺呢!我们不懂的事太多了。你用心去感受她,你感觉到的一切就是这个片子带给你的,这就够了。


        二、造型设计
  《米拉子子》是从西藏的民间传说改编的。它的造型、色彩借鉴了藏戏面具的特点。藏戏面具造型夸张变形、荒诞诡异、浪漫奇幻,装饰的繁复瑰丽、浓墨重彩、镶金嵌银,富有生命力的稚拙之美,蕴意神秘、深邃、诡异的寓义。也就是既夸张变形又写意传神,讲究装饰趣味和优美的形式感。不拘泥于外表的真实。例如国王的面具以红为底,显得高贵富丽;王后的小绿面具,与真实的女人脸离得太远了,完全是象征性的;魔怪哈江的黑面具,在漆黑或黑花的底色上加上红嘴百牙意在反映这个角色的狠毒、凶残的本性。这些面具也反映出了藏族画艺中“以重托轻”、“以浓重单纯的底色衬托画面主题”,以及“特别追求装饰趣味和优美的形式感”那种传统手法所创造的奇妙的美学效果。除了美学特征造型也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米拉子子虽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但她毕竟是个精灵,所以我把她设计成一个性别很模糊的孩子。眼睛是细长的,带着些仙气和神秘。而女孩的眼睛则是大大的单纯好奇的儿童眼睛,米拉子子的脸蛋是特别白的,上面是两团鲜艳红,头上的帽子是闪光的鱼鳞,繁复而瑰丽,这也是藏戏面具的感觉。而女孩的红脸蛋是晕染的,更接近现实一些。场景的造型也借鉴了大量的藏画造型特点。并且有很多传统的中心构图。我国早期有一些优秀动画片的影片造型特点也十分鲜明,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手法,不受真实的解剖学、比例关系等写实法则的约束,而是以形写神,重在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三、色彩描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红色,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红色象征正义、革命、热情等,而欧美国家则认为红色是暴力和危险。这也体现在动画的色彩中,如《埃及王子》中摩西和法师斗法的片段就用了大量的红色,来表现紧张危险的气氛。而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来突出孙悟空的性格,则体现了民间版画的风格。
        也许是青藏高原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和皑皑的雪山色彩的和谐和巨大的反差启发了高原艺术家们对色彩独特的感受和处理能力。和谐和对比成了唐卡色彩运用和处理的一大特色。藏族绘画独特的颜色制作和色彩搭配体系。 益希班觉在其着作《身语意造像量度注疏花熳》一书中运用血亲关系对色彩的调配和运用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十分有趣。他说,“黛色、绿色、红色、赭黄色、红褐、石黄和蓝色是色彩之父,白色是色彩之母。天蓝色和浅蓝色为黛色之子;淡绿和黄绿为绿色之子;粉红为红色之子;淡黄和黄色为黄色之子;粉色和水红为红褐色之子;黑褐色是一切色彩的仆人。”这种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展示出色彩之间的渊源关系和色彩搭配的杰出成就。《米拉子子》的色彩运用就采用了西藏壁画的配色方法,丰富而鲜明的颜色,华丽却不艳俗。例如“涂到哪里哪里亮”的神秘金色用到了米拉子子的头上。

        四、动作设计
  这里我所说的动作设计指的是动作及运动画面的设计。唐卡的画面构图本来就是非现实的。而在《米拉子子》中画面的感觉也是如此。这与神话的剧作也十分吻合。而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一部动画片中人物姿态的动作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动作可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心灵。黑格尔曾把动作称之为“起源于心灵”,活动动作也在刻画人物性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米拉子子的动作设计上即表现他顽皮的一面,又通过水中舞蹈一段突出了他神秘灵异的特点。在民族动画中动作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表现和尚挑水的动作时不是直接画他在山坡上走,而是在空白的背景上向左走几步,转一个身;又向右走几步,再转一个身;再向左走几步……就到了。他似乎是在一个抽象的环境里向上走或向下走,由于前后镜头都交代了环境,因而没有出现山坡观众也完全可以理解。画面看起来干净单纯又突出了动作。跟中国传统戏曲异曲同工。米拉子子的动作有很多也是非现实的、表意的。


        五、音乐
  音乐是德格才让做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米拉子子的故事,他爸妈还给他带过防止被米拉子子带走的铃铛,他们不觉得这只是个传说。对故事的熟悉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得音乐与影片的感觉十分吻合。当时他正在做噶陀大法会的音乐,正好也在片子里加入了藏族乐器的音色,还有那呢呢喃喃的童谣。没有对白,因为觉得不需要。

        六、总结
  每年都要在藏区待一阵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喜欢静静的雪山和暖暖的太阳,还有坚强又乐观的藏人。我不是生在雪山下、长在草原上、喝着牦牛奶、光着小脚片长大的藏族孩子。但我爱那片土地……一开始我是想做纯粹的藏族故事,然而我完全被它所左右,被牵着走根本找不到头尾。在那巨大的民族文化面前我感觉自己很无力,剧本和分镜,改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发现,原来我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一直找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的心里。“得其意而忘其形”最关键的不是原素材,而是“创作”。一位藏族画家把这个片子连着看了三遍,虽然里面的人没有穿藏族的衣服但他一看就说这是我们的东西。这让我很欣慰,得到本民族人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想这虽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作品,但是一个真诚的尝试。

 

原创作者:沈宏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现居北京,自由职业者。
联系方式:jiacong2005@hotmail.com

         三、色彩描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红色,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红色象征正义、革命、热情等,而欧美国家则认为红色是暴力和危险。这也体现在动画的色彩中,如《埃及王子》中摩西和法师斗法的片段就用了大量的红色,来表现紧张危险的气氛。而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来突出孙悟空的性格,则体现了民间版画的风格。
        也许是青藏高原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和皑皑的雪山色彩的和谐和巨大的反差启发了高原艺术家们对色彩独特的感受和处理能力。和谐和对比成了唐卡色彩运用和处理的一大特色。藏族绘画独特的颜色制作和色彩搭配体系。 益希班觉在其着作《身语意造像量度注疏花熳》一书中运用血亲关系对色彩的调配和运用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十分有趣。他说,“黛色、绿色、红色、赭黄色、红褐、石黄和蓝色是色彩之父,白色是色彩之母。天蓝色和浅蓝色为黛色之子;淡绿和黄绿为绿色之子;粉红为红色之子;淡黄和黄色为黄色之子;粉色和水红为红褐色之子;黑褐色是一切色彩的仆人。”这种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展示出色彩之间的渊源关系和色彩搭配的杰出成就。《米拉子子》的色彩运用就采用了西藏壁画的配色方法,丰富而鲜明的颜色,华丽却不艳俗。例如“涂到哪里哪里亮”的神秘金色用到了米拉子子的头上。

        四、动作设计
  这里我所说的动作设计指的是动作及运动画面的设计。唐卡的画面构图本来就是非现实的。而在《米拉子子》中画面的感觉也是如此。这与神话的剧作也十分吻合。而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一部动画片中人物姿态的动作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动作可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心灵。黑格尔曾把动作称之为“起源于心灵”,活动动作也在刻画人物性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米拉子子的动作设计上即表现他顽皮的一面,又通过水中舞蹈一段突出了他神秘灵异的特点。在民族动画中动作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表现和尚挑水的动作时不是直接画他在山坡上走,而是在空白的背景上向左走几步,转一个身;又向右走几步,再转一个身;再向左走几步……就到了。他似乎是在一个抽象的环境里向上走或向下走,由于前后镜头都交代了环境,因而没有出现山坡观众也完全可以理解。画面看起来干净单纯又突出了动作。跟中国传统戏曲异曲同工。米拉子子的动作有很多也是非现实的、表意的。


        五、音乐
  音乐是德格才让做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米拉子子的故事,他爸妈还给他带过防止被米拉子子带走的铃铛,他们不觉得这只是个传说。对故事的熟悉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得音乐与影片的感觉十分吻合。当时他正在做噶陀大法会的音乐,正好也在片子里加入了藏族乐器的音色,还有那呢呢喃喃的童谣。没有对白,因为觉得不需要。

        六、总结
  每年都要在藏区待一阵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喜欢静静的雪山和暖暖的太阳,还有坚强又乐观的藏人。我不是生在雪山下、长在草原上、喝着牦牛奶、光着小脚片长大的藏族孩子。但我爱那片土地……一开始我是想做纯粹的藏族故事,然而我完全被它所左右,被牵着走根本找不到头尾。在那巨大的民族文化面前我感觉自己很无力,剧本和分镜,改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发现,原来我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一直找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的心里。“得其意而忘其形”最关键的不是原素材,而是“创作”。一位藏族画家把这个片子连着看了三遍,虽然里面的人没有穿藏族的衣服但他一看就说这是我们的东西。这让我很欣慰,得到本民族人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想这虽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作品,但是一个真诚的尝试。

 

原创作者:沈宏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现居北京,自由职业者。
联系方式:jiacong2005@hotmail.com

         三、色彩描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红色,亚洲国家普遍认为红色象征正义、革命、热情等,而欧美国家则认为红色是暴力和危险。这也体现在动画的色彩中,如《埃及王子》中摩西和法师斗法的片段就用了大量的红色,来表现紧张危险的气氛。而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来突出孙悟空的性格,则体现了民间版画的风格。
        也许是青藏高原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和皑皑的雪山色彩的和谐和巨大的反差启发了高原艺术家们对色彩独特的感受和处理能力。和谐和对比成了唐卡色彩运用和处理的一大特色。藏族绘画独特的颜色制作和色彩搭配体系。 益希班觉在其着作《身语意造像量度注疏花熳》一书中运用血亲关系对色彩的调配和运用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十分有趣。他说,“黛色、绿色、红色、赭黄色、红褐、石黄和蓝色是色彩之父,白色是色彩之母。天蓝色和浅蓝色为黛色之子;淡绿和黄绿为绿色之子;粉红为红色之子;淡黄和黄色为黄色之子;粉色和水红为红褐色之子;黑褐色是一切色彩的仆人。”这种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展示出色彩之间的渊源关系和色彩搭配的杰出成就。《米拉子子》的色彩运用就采用了西藏壁画的配色方法,丰富而鲜明的颜色,华丽却不艳俗。例如“涂到哪里哪里亮”的神秘金色用到了米拉子子的头上。

        四、动作设计
  这里我所说的动作设计指的是动作及运动画面的设计。唐卡的画面构图本来就是非现实的。而在《米拉子子》中画面的感觉也是如此。这与神话的剧作也十分吻合。而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一部动画片中人物姿态的动作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动作可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心灵。黑格尔曾把动作称之为“起源于心灵”,活动动作也在刻画人物性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米拉子子的动作设计上即表现他顽皮的一面,又通过水中舞蹈一段突出了他神秘灵异的特点。在民族动画中动作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表现和尚挑水的动作时不是直接画他在山坡上走,而是在空白的背景上向左走几步,转一个身;又向右走几步,再转一个身;再向左走几步……就到了。他似乎是在一个抽象的环境里向上走或向下走,由于前后镜头都交代了环境,因而没有出现山坡观众也完全可以理解。画面看起来干净单纯又突出了动作。跟中国传统戏曲异曲同工。米拉子子的动作有很多也是非现实的、表意的。


        五、音乐
  音乐是德格才让做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米拉子子的故事,他爸妈还给他带过防止被米拉子子带走的铃铛,他们不觉得这只是个传说。对故事的熟悉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得音乐与影片的感觉十分吻合。当时他正在做噶陀大法会的音乐,正好也在片子里加入了藏族乐器的音色,还有那呢呢喃喃的童谣。没有对白,因为觉得不需要。

        六、总结
  每年都要在藏区待一阵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喜欢静静的雪山和暖暖的太阳,还有坚强又乐观的藏人。我不是生在雪山下、长在草原上、喝着牦牛奶、光着小脚片长大的藏族孩子。但我爱那片土地……一开始我是想做纯粹的藏族故事,然而我完全被它所左右,被牵着走根本找不到头尾。在那巨大的民族文化面前我感觉自己很无力,剧本和分镜,改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发现,原来我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一直找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的心里。“得其意而忘其形”最关键的不是原素材,而是“创作”。一位藏族画家把这个片子连着看了三遍,虽然里面的人没有穿藏族的衣服但他一看就说这是我们的东西。这让我很欣慰,得到本民族人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想这虽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作品,但是一个真诚的尝试。

 

原创作者:沈宏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现居北京,自由职业者。
联系方式:jiacong2005@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