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冒智化,藏族,原名智化加措,自由职业者,诗人、双语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于甘肃卓尼,现居拉萨。作品散见《民族文学》《西藏文艺》《西部》《西藏文学》《章恰尔》《达赛尔》《刚尖梅朵》《格桑花》等各类报刊,入选多种选本。2008年出版散文集《担心》,2015年出版诗歌集《梦之光斋》。获第三届《达赛尔》文学奖、拉萨市文学活动精神贡献奖等。曾任朗桑语言学校《郎桑报》主编。

 

和胡沛萍教授商榷次仁罗布小说的创作艺术

 

尊敬的胡沛萍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从小接触、学习佛学知识,热爱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文学爱好者。今天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您在《超越形式主义——论次仁罗布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一文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众所周知,佛教是经由古印度的梵文翻译成藏文之后传到吐蕃,文献记载藏传佛教形成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在保持佛教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本民族文化的元素,明确的说,是增加了本土宗教苯教的一些宗教仪轨,和拜神祭山的藏地习俗。

        和佛教的内容一致,藏传佛教也认为众生平等,旨在通过修行化度六道,悟透生老病死,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并以此抗拒死亡背后的恐惧。简单来说藏传佛教的内涵是关于道德的阐述,是一种倡导从善弃恶的普世文化。

        您在文章中说次仁罗布老师的文学观念来自于宗教文化,所以有障碍。您说宗教会限制次仁罗布老师的文学创作。对于您的这个说法,我不能同意。

        我认为佛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之一它对人类的贡献是无限的。从佛教而来的藏传佛教同样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度化人的苦难,是一种善的文化。同时,藏传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性,逻辑性强,讲究体系,仅以《甘珠尔》为例,它的编排次序为:以续部开始,其中《续部》二十五函,《般若经》二十四函,《大方广经》六函,《显经部》三十二函,《律部》十三函。

        我想,文学是人学。宗教的根本也是关怀,安抚人,引人向善。托尔斯泰的创作如果没有基督教文化做背景很难说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我认为次仁罗布的创作能够对藏传佛教文化积极资源的吸纳,能够使他的创作更具深度,更加打动人心,绝不会构成您所说的障碍。我只能认为您的“障碍”的忧虑,是因为您对佛教文化不甚了解而产生的。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当下,在精神的困惑越来越普遍的现今,我认为藏传佛教文化不是障碍,而是摆脱心灵苦闷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迫切需要的一个文化。

       还有,在文中您说次仁罗布是个完美主义作家,我不同意。次仁罗布的小说从来没有呈现完美,相反,更多呈现的是人世的艰辛与缺憾。那么像《祭语风中》中人们经历的那些悲苦是完美吗?和您的看法相反,我认为次仁罗布文学的精神内核不是完美,而是爱与悲悯。

        最后,我真诚希望您能多看看西藏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再去研究西藏文学,毕竟,作为一个评论家面对您所要评述的文学,它所依傍的那个文化您不可以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敬上!

 

                                                                          沙冒智化

 

            2016月8月23日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