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抒情 淡泊致远 继承弘扬

——李德全文艺创作简述

 

瘦水

 

        卓尼县文革后第一本民间文学刊物诞生;文学成为时代的表现者,文学社团“柳林”文学社运作。

 

        一九九二年的夏天,在卓尼大桥北面一座赶集临时搭起的饭馆内,李德全、李城和我三个人一边享受河对岸满山草木的碧绿和鸟鸣的丝丝侵染,一边在翻阅当时的油印文学刊物《柳林》。这是拨乱反正和卓尼进入全面经济建设后第一本文学刊物,自觉地顺应着思想和文艺解放的那个时代潮流以及文艺爱好者自觉地融入和投入。而这个“柳林”文学社的发起人之一就是当时卓尼藏中的教师李德全,具体负责实施的是他和李城,而我刚从师专毕业在卓尼教书是积极的响应者。

        九十年代中国的文艺界有两个相似,一是全国各地的文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和蔓延,文学社和诗人这个称呼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和普遍认可,其代表性人物为北岛舒婷等人为首的朦胧诗呼吁人性的光明和时代的担当,强烈地表现出了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对个体存在的关爱,恰逢其时南巡讲话如春风吹入国人的心低,文革后沉闷和麻木的心灵开始苏醒和积极地投入生活当中,文艺成为时代的派头兵和表达者,抒写了人们具有时代烙印的爱憎分明和喜怒哀乐,文艺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电影如《小花》《喜盈门》《创业》《沸腾的群山》《归心似箭》《高山下的花环》等等,人们喜欢的歌手有邓丽君、费翔、董文华、崔健、张明等人。

        卓尼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和全国一样自觉地投入到本地的改革和开放中。二是文艺的提倡者和艰辛者又多数出自于文艺界而佼佼者出自教育院校,发挥了文学教育和启蒙的职业功能,在全国摇旗呐喊的有海子、于坚、杨炼、欧阳江河、韩东等老师,而卓尼虽小但遵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李德全、李城、瘦水等人和李德全所在的卓尼藏中的一大批学生文学爱好者组建了卓尼第一支文学团体——“柳林”文学社,而另一本文学刊物《蹄声》也在在卓尼阿子滩中学诞生。刊物《柳林》和《蹄声》吹响了本地思想的解放和自己书写新的生活和建设的旅程,卓尼的文艺发展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繁荣和绚丽的春天。

 

        马尾松是作者最好的写照;净化和熏陶生命,文艺抒写洮河山水的春天。

 

        卓尼,藏语意为“两棵马尾松”,特指生长在著名格鲁教寺院禅定寺大经堂前的两棵马尾松树,人性的光辉照耀着葱茏的松叶,使松树具有了感召和和洗涤生命的精神特质。松树下的卓尼是绿色海洋的流淌和绽放,是人在万物中的融入和消解,更是让人在腹地和母体中的一种氛围的迷失和忘怀。难怪元朝国师八思巴途经此地被这里的山水人物所吸引创建了禅定寺,而这也似乎决定了历史上很多事件与卓尼的衔接。高高的迭山山脉中有高高的禅定寺,而禅定寺之上是高高的马尾松,那种绿色的场景和植物的芳香扑鼻而来,卓尼是绿色,平和,温润和生态的。对于马尾松的学术解释是我国主要的树种之一,生长快、寿命长,适应性强,树势挺拔,苍劲雄伟,既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也是营造风景林,疗养林的树种。这也让卓尼人的身躯里有了松的气脉和风骨。青山绿水的地理位置的所在,使卓尼有了红色文化、土司文化、洮砚之乡、藏王故里等诸多美誉。

        可以自豪和骄傲抒写的他们是当之无愧地创造者和发展者,又是生活像花儿一样幸福的歌唱者,而走到公元二十一世纪,李德全和他以及被他所教育影响的人们一道用文字和镜头展现这个美好健康人文历史和大好的祖国河山。说李德全是当代卓尼文化的主要代表和践行者之一,我想名副其实,一是他是卓尼最早的诗歌和其它文体的创造者和在八十年代以来在甘南乃至甘肃具有知名度的作者,和甘南的文艺作者李城、陈拓、瘦水等一起发展和繁荣了甘南当代文学。二是在他的引领下为卓尼培养了一批知名文艺作者,如索木东、唐亚琼、娜木嘎、蝴蝶飞飞、薛贞、沙冒智化等等,而受其教学和影响在文学界笔耕不已的还有陈拓、唐毅、卓尕次力、瘦水等人。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使卓尼文艺繁荣健康发展,成为甘南南部绚丽的人文风景。而现在身为甘南《格桑花》编辑和《卓尼文艺》主编的李德全作品层出不穷,风格不一,又在熏陶和清洁着周围的人们。

 

        摄影的走廊:甘南另样的存在,一张张图画和一个个文字的绽放荡漾。

 

        摄影的天堂无疑就在甘南,这是无数摄影爱好者,美术作者等公认的,目不暇接,身不由己,魂绕梦引,流连忘返是每个来到和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由衷的心理感受和喟叹。我们一再提起的美国人约瑟夫•洛克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这里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那么早期的大美甘南是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通过摄影镜头宣传出去的话,而以一批本地作者在世纪初全国摄影创作中的展现和瞩目已是星光灿烂,佳作不断,使甘南九色香巴拉的声誉走向海内外,甘南成为中国三十个最美地方之首。

        而李德全对摄影的爱好和追逐增添了甘南摄影的又一道美丽的风采,成为对自身文字创作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图片和文字情感的呈现让读者有了更大的享受空间,而视觉和感官独特的浸染和深入是色彩和理性的,也是前卫和二十一世纪的,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基础和方向,事实上这种大众化的表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期待。对于摄影我的理解是一是对过去的保留和回忆。二是对现在的爱和表达。三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呵护。

        李德全的摄影作品新作有几百幅,这些作品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史和独特的心灵史,基本上见证了一个甘南知识分子伴随共和国建国后所经历的沧桑而又辉煌的岁月,正如和他的文集的命名一样生命如歌,岁月如诗。而他也在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成为文艺界的代表性的人物。

        不知怎地,一想起摄影就想起鲁迅因一张屠杀中国人的照片改行文学创作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事,“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许细节及微小之处的经历和感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追索和命运吧。

 

        洮河沿岸,片段的文化和完整文明的相互补充,洮砚为其显著文化传统特征。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完整性和片面性,都有历史和文化属性,而产生于洮河沿岸的洮砚尤为如此。洮砚在不同的时代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于洮砚产地的的演说以及今天洮砚品牌的兴起,无不讲述着洮河作为甘肃最大的农耕区千百年来生产人文发展状况,与其说是战火和文化的延伸和改变不为其过。这条线路其实是临洮、河州、洮州、岷州等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时代显现,而洮砚作为一个文化支撑点体现了这些地域的共性,其时代特征更为明显,而李德全所著的《话说洮砚》无不表现出这样的内涵和信息,完成着对本地文化的补充和完善。文化,阅历,经历以及传统所至使他不自觉地在浸染和滋润中走着前人的习惯之路,好在他是继承者和建设者,也是文化基因的享受和愉悦者,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创作者和劳动者才能体会和拥有。

        我想,一千多年前宋朝的那位卢姓军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洮砚对文化习俗传统所具有影响和对周边的辐射,古人苏轼,陆游,元好问等人的诗篇使洮砚增色不少,而《话说洮砚》成为了解甘南这片土地的文化名片之一。作为砚石,肌理细润而坚密可谓之“道德高尚”,发墨快而不损笔毫可谓“才能出众”;滋津润朗贮墨不干可谓“品格高雅”;绿质黄章,色泽雅丽可谓之“容貌灵秀”。因此,洮砚在砚林中可谓“德、才、品、貌”四绝,无与伦比。这是洮砚品德,也是李德全等文化人提高自身修养的生动写照和千百年以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赋在甘南的创作成果,在诗赋界的影响,文艺多样性的开花结果,传统和当代的文学延续。

 

        公元208年11月15日,曹操率百万水陆大军,进攻刘备孙权联军。气势如虹,皓月当空,面对无限江山和千古人物的爱恋,曹操写下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赋篇《短歌行》。其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乌鹊南飞,何枝可依?”无不抒发出英杰的孤寂情怀和传统文学再一次的壮美开放,其间闪烁着《诗经》《离骚》等文学名篇的芬芳韵味和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侠义和豪迈气慨。这是历史所赐予的而被历代文人相传的赋作之一。《短歌行》是天人合一的杰作,从而使中国文学发展到了赋的境界,涌现出来魏晋文学的繁荣时代,“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便是代表性人物。

        而今,阅览李德全的辞赋,让人不由地想起了令人难忘的赋的历史。他的创作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下五点,一是文学创作的继承和回归在作者自己自觉的完成;二是文学创作始终要以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三是给予赋的创作以新的历史内容,发展丰富和研究辞赋在当今写作,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格和文学修养;四是自古学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的精神和忘我的劳作及付出在作者自身的体现;五是通过以上努力使作者内心进入和达到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即“儒释道佛”等传统宗教和文化的忘我境界和理想世界。

        他在辞赋作品中的代表作《中华赋》写道:“美哉,壮矣!中华古国兮,文明铸丰碑;民族精神兮,凝聚正能量;国泰民安兮,时代逢盛世;依法治国兮,风正好远航。”写出了他创作辞赋的思路和主题,延续着故国的气血风脉和文人风骨。而《藏族赋》《酒神赋》《甘南赋》《卓尼赋》《洮砚赋》等辞赋更是文学的多样性在西北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和发展。“嗟乎,古人煮酒论英雄,金戈铁马,举世无双。我今作赋话酒神,厚德载物,鸿猷共襄。龙脉鼓荡华夏,盛世图强。酒神载誉史册,万古流芳”(《酒神赋》。这也是作者对中国东方几千年酒文化的敬仰和总结,和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索斯尼”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人思索奋进的美和人类对自身理想和信仰极致追求。

        其它的辞赋也都是历史和当代的文学结合,让我们享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表现形式和精神之美所带来的视界和心灵享受。这也让我想起唐寅诗篇:“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桃花庵歌》)。这何尝不是李德全对传统文化的青睐和修养带来的品德和人格写照?!

 

        诗是梦想的开始,也让自己的梦想坚定。习惯于在山梁上上路和吟诵,这样的歌者在心底里又在凝望家园和亲人

 

        起先的李德全,是以诗歌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汉语言专业毕业的他,被年少和青春的梦想所牵引和触动,经历了诗歌式的生理和心理熏陶。八十年代的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蓝图式的发展,给每个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可能。而李德全把这个可能建立在了热爱和抒写家乡的基础上,卓尼大地迎来了一位赤子的歌唱。

        “美丽的卓尼我的家乡/你使我永远走在春天的路上/家乡的禅定古寺令人神往/还有那藏传佛教源远流长/家乡的牛羊马群布满山冈/还有那层层梯田披金摇黄/难忘家乡的山歌动人心魄/难忘家乡的姑娘多情漂亮/难忘三月催耕的布谷声/难忘桃红柳绿的新村庄/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为你纵情的歌唱/歌唱你青春常在/歌唱你繁荣富强。”(《美丽的卓尼我的家乡》。这首歌词无论删去那句都有缺憾,不能表达一个诗人的完美的情绪和整体的主题形象,很遗憾的是为了评论的简便这首诗删去了前一段。读这些文字,我们不需要用前卫或后现代主义等诗歌理论和思维去阅读和欣赏,轻松自如,如诗如画,老少皆宜,歌从口来便是这样的诗读后感觉。这是诗歌表现的完整和魅力所在,也是作者的情怀高远所至。

        而要论作者对朦胧诗或现代诗的学习和理解,《走不出雨巷》便是例证。“撑着油纸伞走在别人走过的/那条悠长的雨巷/目光被淋得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走上一条青石板路/超重的脚步/却一次次被思绪绊倒/记忆如深巷里的风/停泊成悠长的寂寞/往事却又在远方飘起。”这首诗收入到了《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词典》。想说明的是李德全对诗歌阅读的全面和良好的学习表达能力以及对创作的热忱,使这首诗丝毫不逊色于当年其它当代的诗歌作品。

        要了解一个革命教育者的追求和胸襟,那么《春之语》也是代表作:“朝阳跳起了光明之舞/你那丰腴的身姿律动着七彩之韵/涌动着热情的脸庞/血色浪漫/所有的生灵都在接受圣洁的洗礼/当玫瑰色的梦从你的身边擦肩而过/此时有阳光轻轻耳语—春天来了。”这是经历思索和希翼的人们的讴歌和胜利,是一个年代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的坚定表达,没有低沉和造作,也是诗人和他诗歌创作的延续和深入。

        “一段段日子就是一首首民歌/我们手牵手从一九走到九九/让十二牡丹/开放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老婆不再寂寞的歌喉/洪亮着/把一首首民歌栽培成一枝枝红花绿叶/装点我们依然泥土芬芳的心情。” (《唱民歌的老婆》这是对于亲情的爱恋和对故土的深深感恩,两者完美的结合使作者情感真挚,也使这首诗充满地方魅力和家园情趣,读之难以忘怀。

        “就这样老了/崎岖的旅途上/一座座山梁/蜿蜒成思念的滕蔓/缠绕在炊烟缭绕的屋檐/就这样老了/踩着黄昏的地平线/看夕阳的余辉/蹒跚成佝偻的背影/背影里/故乡并不遥远。”(《就这样老了》这是作者现在的生活状态,好在有诗的日子不至于让人落寞和心理孤独,好在一座座山梁走来的作者见证和抒写着这一切的艰辛和美好,从而使人生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和交代,好在即使是背影,故乡永远不会走远而会记住这样的劳动和担当者。

        而大量的散文,随笔,论文等文字作品也让他的创作和他的教学一样使洮河大地桃李芬芳,姹紫嫣红。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无憾中有一丝缺憾的生命过程。结果是新的开始,又在透支着现今每时每刻的光阴和生命,好在习惯了上路和吟诵。这就是李德全。

 

2016年11月9日

 

 

        李德全,又名清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理事、卓尼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甘南州文学刊物《格桑花》编委,《卓尼文艺》杂志主编。诗歌、散文分别收入50多部作品集,并多次获奖。出版诗文集《生命如歌》,诗赋集《岁月如诗》,地方风物传记《话说洮砚》。

 

        瘦水,男,藏族,原名秦文忠。1968年生,甘肃甘南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民族文学》《诗歌报月刊》《西藏文学》《飞天》《绿风》《诗选刊》《诗潮》《北方文学》《散文百家》《散文诗》等刊物,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散文诗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等多种文集,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奖”“鲁藜诗歌奖”等奖项。